正史中魏延是被谁杀死的?

追梦人 其它 214

不管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区别在于:

正史中魏延是在逃奔汉中路上被马岱追杀,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即所谓的武侯妙计。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的真相

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有两个版本,一是成王败寇的蜀汉版,一是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成王败寇的蜀汉版:

1、诸葛亮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商定自己死后退军事项,以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命,就自行退军,不管魏延。

2、杨仪派遣费祎问魏延对诸葛亮安排让魏延断后的意见,魏延和费祎联名下令准备进军攻击。

3、费祎以报告杨仪为由脱离魏延。

4、杨仪以魏延不从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准备退军事项,不理会魏延。

5、魏延知道后,在杨仪没有开始退军行动前,帅不下先走,并烧毁阁道。

6、魏延和杨仪同时指责对方反叛,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都保杨仪不反。

7、魏延在南谷口抗拒杨仪班师,被王平指责背叛导致魏延军溃,魏延逃回汉中;

8、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父子。


民间传闻的曹魏版:

1、诸葛亮死前叮嘱魏延自守,并让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秘不发丧。

2、魏延按照诸葛亮遗嘱退师,直到褒口才发丧。

3、杨仪因为与魏延不和,加上魏延代诸葛亮掌握兵权,于是散播流言说魏延要率军投降曹魏,率领因此不满的蜀汉军攻打魏延。

4、魏延不想蜀汉自相残杀,于是没有对抗杨仪而走回汉中,但被杨仪派遣马岱所杀。

蜀汉版和曹魏版的争议核心是:

1、诸葛亮是让杨仪掌军,还是魏延?

2、是魏延不听命令,还是杨仪造谣叛乱?

3、魏延之败是部下离心,还是不忍自相残杀?

蜀汉版的缺陷:

1、若说诸葛亮让杨仪掌握兵权,诸葛亮为什么在指定将琬继任丞相的情况下,让性格隘狭、不能容人的杨仪掌握兵权呢?既然知道杨仪不能容人,就预料到杨仪和魏延必然爆发冲突。

2、杨仪在杀魏延回到蜀中后,蒋琬出任尚书令,统领蜀汉军政,而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军师这样一个并无实权的职位。这侧面说明蜀汉对于杨仪杀魏延非常不满,但出于稳定又不能杀杨仪,否则何至于给一个深受诸葛亮遗嘱的人一个不痛不痒的职位。

3、杨仪回到蜀中后,和费祎不和,最后被费祎告密,被废为庶人。这侧面说明费祎在魏延军中时,未必是被魏延逼迫,相反是回到杨仪处时被杨仪逼迫。简而言之,费祎是诸葛亮究竟安排杨仪还是魏延代理兵权的知情人。

因此,不能排除是杨仪和费祎、姜维等人合谋驱逐魏延而夺权:

杨仪想以诸葛亮遗嘱人的身份出任尚书令,取代将琬;

费祎回到蜀中后成为辅佐蒋琬的军师,从司马晋升军师;

姜维回到蜀中后成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从护军晋升右监军。

三人除了杨仪被废自杀之外,费祎、姜维都依附蒋琬先后成为蜀汉的支柱。

阴谋论角度而言,魏延被杀的真相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没有理由让一个没有军功的长史而不让前将军掌军,杨仪、费祎、姜维三人造谣夺取魏延兵权,魏延死后,费祎、姜维背弃杨仪,投奔诸葛亮明言制定的继任者蒋琬,架空杨仪。

4、蜀汉版中支持杨仪的蒋琬、董允、费祎、姜维四人都如意高升,成为蜀汉的支柱,只有杨仪一人美梦成空。但不管怎么样,这四人既然先前支持了杨仪,即便知道是诸葛亮让魏延代理兵权,也只能坚持自己的说法。成王败寇,四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死了魏延而牺牲自己的前程。

曹魏版的缺陷:

1、曹魏是蜀汉敌国,目的很有可能是挑拨离间,当然也可能是最真实的发生;

2、曹魏的说法,是属于流传说法,但最主要是还是来自诸葛亮病死、撤军过程中曹魏百姓的听闻,难以了解事情全貌。即属于第三方的说法。蜀汉版,只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得益派的说法。但相比之下,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说法有可能更客观。

导致魏延和杨仪兵权之争,并引发魏延、杨仪先后而死的是诸葛亮的秘不发丧

秘不发丧导致军队各将对于诸葛亮死后谁代理兵权产生困惑。

秘不发丧,虽然可以让蜀汉军没有发生叛变、骚乱,但却让蜀汉失去魏延这个军事支柱,可以说这是诸葛亮的错: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是诸葛亮这种后世安排不足的贻害。

诸葛亮安排后事,只有杨仪、费祎、姜维、魏延等有限几个人知道,其他将士都不得知。当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时,无论是蜀汉大军,还是后方的刘禅君臣都是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哪个人才是诸葛亮真正安排的人。

即:魏延被杀,完全是诸葛亮的错!

魏延之死导致蜀汉再无大将

不管诸葛亮是让魏延,还是杨仪代理兵权,魏延的死和曹魏张郃的死,都是对蜀汉、曹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张郃的死,让曹魏失去了对抗司马氏的大将,给了司马氏取代曹魏的机会和时间。

魏延的死,导致蜀汉没有大将,致使有将才但无帅才的姜维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继承人,最后导致蜀汉因此灭亡。

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是文臣,因此在他们主政期间,虽然担任大将军之职,但都没用发动北伐战争,而是让蜀汉修养生息,修正因诸葛亮北伐而给蜀汉带来的困顿。

从诸葛亮死的234年,到费祎被刺杀死的253年,蜀汉得到了19年的休养。从234年到263年这29年里,姜维发动了6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

更关键的是,姜维改变了魏延防守汉中的实兵诸围策略,采取坚守险隘、放纵魏军进入的消极防守策略,导致关键险隘一被攻陷、一投降,最终失去汉中,不得不退守剑阁,把阴平丢给了邓艾,让邓艾得以学习魏延的子午谷策略,大胆进入蜀中灭蜀汉。

综述

诸葛亮秘不发丧,导致了魏延之死,蜀汉连续失去两大支柱,后续无人。

魏延在211年以刘备私兵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到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以一个私兵,成为镇守一方的五虎大将,超越了和刘备关系良好的张飞。这足以说明魏延大将的能力。

以魏延的能力,出任蜀汉大将军一职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从资格、资历、军功,魏延比杨仪更有理由成为诸葛亮遗嘱中的兵权代理人。曹魏版更接近魏延被杀的真相。

说魏延有反骨、想要投降曹魏等说法,不过是杨仪等人的造谣。《三国志》的陈寿认为魏延只是想杀杨仪,从没有背叛蜀汉的想法。

魏延和杨仪争夺兵权的真相,现在难以知道。但以下却是事实:

1、魏延不死,蒋琬、费祎、姜维都没有机会担任大将军,因此三人是魏延之死的最大得益者,蜀汉版主要还是他们三人的说法,特别是费祎这个绝对知情人;

2、魏国百姓看到的是魏延率领蜀汉军撤退,到了南谷口才发生魏延杨仪之争,并非蜀汉版的杨仪率军撤军,这是曹魏版的基础;

3、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重用的大将,连诸葛亮都不敢轻视,在诸葛亮死后,一旦担任大将军,蒋琬、董允、费祎、姜维等人难以对抗魏延。这或许是四人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原因。

当然,即使魏延如同诸葛亮一样专权蜀汉,因为家世卑微和刘备提拔的原因,不能像士族大家司马氏取得曹魏一样取代蜀汉。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