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赐死甄宓后,还要在其口中塞入污秽之物?

小二 十万个为什么 61
  • 建安九年(204年),曹丕第一次在袁绍的儿子袁熙家里看到已婚少妇甄宓(fú),被她的绝世美貌迷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很快就娶了她。
  • 黄初二年(221年)六月,登基还不到一年的的魏文帝曹丕派人把妻子甄宓赐死,人都死了他还不解恨,再下令埋葬前解散甄宓的头发把她的脸完全遮盖住,口中填塞满米糠等秽物。

“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可以说是最残忍恶毒的诅咒和惩罚了,可以让死者即便到了阴间也无处诉说自己的冤情,甚至于无法投胎转世。

前后十七年,两人还有两个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让曹丕对甄宓从意乱情迷到恨之入骨?就算喜新厌旧始乱终弃,也不至于恨到连死人都不放过吧?

所有史料却都只记载了甄宓的生前和身后事,对于其真正的死因以及曹丕为何如此狂怒,几乎只字未提讳莫如深。可甄宓毕竟是三国时鼎鼎大名的美女,所以后世人们对她神秘离奇的死因一直有诸多揣测。

一、最狗血的流言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甄宓作为三国年代首屈一指的美女,丈夫在战乱中被杀,注定无法远离是非,关于她的绯闻,肯定只会更多。

绯闻不可怕,但是能够害死一个人的绯闻,就比较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围绕甄宓竟然有两个这样离谱的绯闻。

第一个是“一女乱三曹”。

因为甄宓实在太美貌了,三国时世间盛传“江东有二乔,河北甄宓俏”。所以曹操在攻打袁绍的大本营冀州时,就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先拿下地盘,再把甄宓抢到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曹操万万没想到,袁家地盘是轻松拿下了,可是心心念念的美女甄宓却被自己的儿子曹丕给截胡了。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

不得不说,《世说新语》的用词相当之毒辣,“疾召”二字把曹操的急不可耐写得入木三分,“今年破贼正为奴”, 这种失落和恼恨真是无以复加了。“五官中郎”,正是曹丕。

但更狗血的还在后面,所说曹操的另外一个儿子、当时年仅14岁的曹植,也对甄宓朝思暮想,为她写下千古名篇《感甄赋》,后来觉得太过于明目张胆改成了《洛神赋》。

曹家父子的狗血恋情,最后的结局是,曹操除了失望啥也没干,曹丕不但先下手为强娶了甄宓还找借口杀了曹植,多年以后,旧恨复发赐死了甄宓。

第二个是“绿帽子传闻”。

曹丕之所以对甄宓恨之入骨,是因为甄宓一直给他的头上种草:他的大儿子曹叡很可能不是他的,而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自己辛辛苦苦其实一直在给仇人家养儿子。

这个石破天惊的传闻,可不是一般人造谣生事捕风捉影来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西晋史学家陈寿提出的。他在他的史学巨著《三国志》中隐晦地提到,甄宓与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得出其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

曹丕父子在这年八月才攻破邺城,也就是说,八月曹丕被甄宓迷倒,就算快马加鞭当月就成亲,年底也是不大可能让曹叡出生的。

那这就很严重了,曹叡就很有可能真的是袁氏遗留的骨肉。心胸狭隘的曹丕,哪能吞下这只大苍蝇?所以可怜的甄宓最后承受了所有的罪过。

二、最意外的谗言

真的有那么狗血和夸张吗?另一些史料却有不同的说法。曹家王朝自己的史书《魏书》中记载,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曹丕18岁,甄宓24岁。

那时两人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曹丕正跟着父亲曹操势如破竹地攻占袁绍遗留下的地盘,而甄宓是袁绍的儿媳妇,败军家属,生死拿捏在曹家人手里。

《世说新语》里真假难辨的记载挺有意思,说曹丕在袁绍二儿子袁熙家大堂看见几个吓得半死的女人,其中一个低头用头发挡着脸,他下令让女子抬头,发现她姿色绝伦,当场就着迷了。

旁边一个年长的女人看到这情景,直呼”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很快曹丕就娶了甄宓为妻,并且十分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即魏明帝)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史料对两个人十七年生活细节的记载很少,倒是《魏书》对甄宓婚后如何孝敬婆婆,如何帮助曹丕管理后院妻妾有长篇累牍地详细描述。

在这些真假难辨的文字里,美貌的甄宓被塑造成了一个孝顺、贤德、善良且大度的完美女子。说她因为曹操的卞夫人生病急得寝食难安,时常偷偷哭泣,还说她不但劝曹丕多娶贤良淑德的女子为曹家多生子嗣,还经常教导曹丕的妻妾们要好学上进,不能拖丈夫后腿。

在满篇都是男人打架的三国史料中,能如此事无巨细地去记载一名女子,也真挺难为这些史官了。只是写得太夸张了,甄宓被描绘成了一个高尚到近乎完美的人,可以说是神的化身了。

这样集美貌与品德于一身的女子,别说曹丕不可能杀他,任何一个其他男人,也不会轻易舍得杀掉她的。

所以《魏略》记载,曹丕自己并没有想杀甄宓,而是另一位争宠的妃子郭贵嫔担心甄宓的美貌对自己构成威胁,不断在曹丕跟前谗言诬陷甄宓,于是曹丕稀里糊涂地把甄宓给赐死了。

郭贵嫔出身名门,很早就失去父母,在战祸中流离飘泊,因为才色过人被曹丕选上。她在曹丕争宠夺嫡时出谋划策,是曹丕成功上位的重要功臣,所以她的谗言好使。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三国志·卷五》

三、被嫌弃的怨妇

这个说法的前半部分,和《魏书》的记载相同:曹丕攻破袁府后,对美貌绝伦的甄宓一见倾心,娶妻生子宠爱有加,和和美美过了十七年。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嫔。

洛阳登基成为魏文帝的曹丕,除了喜迎两个新人外,身边还有有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而当年享受专宠的甄宓刚被留在邺城。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曾经的万千宠爱,突然被冷落,让甄宓日益失意,忍不住经常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

《塘上行》-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塘上行》便是出自甄宓之手,其中“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便是抒发了因谗言而与丈夫嫌隙的沉痛,“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则是用沉痛的笔触发问,有不满也有自尊。

类似于这样的抱怨越来越多,渐渐触到新上位皇帝的逆鳞。加上本来就已经人老珠黄,曹丕的厌恶也与日俱增了。最后加上郭贵嫔的耳边风,曹丕一冲动对甄宓痛下杀手,同时杀人诛心。

四、被掩盖的真相

以上的三种说法,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也各有各的荒谬漏洞。

流言说中,如果曹操真是为了抢甄宓而攻邺城,曹丕如何敢与父亲争抢女人?就算真的色欲熏心去争抢了,曹操如何会选择这样的儿子当继承人?

甄宓嫁进曹家时24岁,曹植才13岁,两人的恋情究竟有几分可能?《洛神赋》写于黄初三年(222年),也就是甄宓被杀的第二年。

那时曹丕正在一个个地杀害曹植身边的密友,在这个敏感时刻,曹植要有多糊涂才能这样赤裸裸地向嫂子高调示爱?

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隐晦的春秋笔法,依然有一个巨大漏洞没法自圆其说:曹丕因为甄宓绿了自己而赐死她,因为愤恨而让她死后“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从情感上说得通。但这样的事没有必要等十七才发现并报复吧?并且最终还将可能不是自己儿子的曹叡立为太子——这很不合逻辑。

谗言说中,甄宓三岁为父哭灵,八岁不贪玩,九岁博览群书,十岁救济乡邻,嫁给袁熙贤惠孝顺,被曹丕抢走后依然至孝至诚,不但鼓励丈夫多娶妻妾还帮助丈夫管理调教妻妾,曹家上下赞不绝口——这样完美的一个人,岂能因为几句谗言被赐死,死了还不解恨要用残忍的方式诅咒?

怨言说中,事实清楚逻辑也合理,但情感上又说不通。曹丕登基后,甄宓确实是被独自留在老家邺城,至死也未能去洛阳,所以被冷落是可能的。《塘上行》也是这期间甄宓本人的真实作品,即使不是在描写自己的处境,但凄凉的心境还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仅仅几句怨言而已,罪不至死,即使曹丕如后人盛传的那样心胸狭隘,因为妻子被冷落后的抱怨就赐死并杀人诛心,实在不合常理。

《资治通鉴》中除了记载了甄宓怨言招祸外,还这样一个君子报仇的事情:曹叡继位后,曾多次逼问太后(即曹丕当年的郭贵嫔)关于谗言害死自己母亲甄宓的事,并最终逼死了郭贵嫔,据说死状堪比甄宓当年。

综合以上各种说法分析,可以推断出来这样的大致事实:曹丕洛阳称帝后,甄宓被留在邺城是史实,无论是她自己因病滞留还是别的原因,备受冷落是可能的。

从甄宓留下的诗篇中,可能看到她当时的情绪的确不好,抱怨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如果郭贵嫔在洛阳向曹丕吹吹枕边风,是有可能让事件升级的。

但能把魏文帝曹丕气得赐死妻子并诅咒她不得翻身的怨言和谗言,在史料中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记载。

《魏书》过于文过饰非,《资治通鉴》毕竟是近千年之后的人所撰,相对客观的《三国志》,依然缺失太多重要信息。

甄宓的死因,疑团重重,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各种传说中被夸大扭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三国时的大美女甄宓的一生,那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年轻时,因为战乱中被迫二婚。本该安稳的中年,却在宫斗中被莫名其妙地赐死。可以这样说,甄宓是三国时期,最让人可惜的美女了。

正如近代著名学者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写道:这件宫闱隐秘之事的真相隐藏在诸多谜团中难以窥破,魏朝开国之初居然容不下一个妇人,这其中牵扯的事情实在离奇不已,读史的人不能不推寻原因。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