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为什么不包括清史,原因是什么?

小二 十万个为什么 141

所谓《二十四史》,本就是清王朝定的名称。而且,最初并不是《二十四史》。乾隆年间,由清王朝编纂的《钦定明史》正式成书。加上《史记》和历朝历代的官修史书,共计二十二部,被清高宗乾隆帝命名为《二十二史》。请注意,这会儿还只是《二十二史》、不是《二十四史》!

后来,经乾隆帝同意,又增加了《旧唐书》,与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并列,称作《二十三史》。再后来,清王朝又从彼时尚存的明《永乐大典》的部分卷册中整理出了《旧五代史》,与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五代史》并列,加上前面的《二十三史》,共计二十四部,由乾隆帝亲自确定并命名为《钦定二十四史》。何谓“钦定”?皇帝亲自确定的!换句话说,所谓《二十四史》,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取的名字,而是乾隆帝取的。

在中国古代,除了《史记》之外,官修正史都是后世为前朝修史,它不同于《实录》,更多地是后世对前朝得失的一种总结性结论。可以隔几个朝代再修前朝的史,比如北宋修的《新唐书》,中间就隔着五代的梁、唐、晋、汉、周,但除了《史记》之外、没有给本朝修史的。或者换一种说法,只有亡国了才涉及到修史的问题!谁要是在清代编一本《清史》出来,妥妥地定你个“谋逆罪”、诛灭九族——“怎么地?咒咱大清亡国呢?”

因此,在《钦定二十四史》被乾隆帝正式确定并命名时,是不可能有《清史》的。事实上,直到现在,《清史》也没有正式问世。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曾组织赵尔巽等遗老编纂了一部“清史”。因为时间仓促、经费紧张等因素,这部书的质量并不高,谬误百出,甚至连清代后妃的姓氏有很多都搞错了……最著名如乾隆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赵尔巽等人就给记成了乌拉那拉氏。再后来,北洋混战、内忧外患,参与编纂这部“清史”的人一合计:“这不行啊!这仗一打,万一再给咱把书稿弄丢了、烧了的咋办?”于是,未经细致修正、校对,便将这部“清史”以《清史稿》为名出版了。之所以叫“稿”,显然出版的人也知道这部书并不完善、谬误百出,所以才以“稿”的名义出版刊印。

正是因为《清史稿》谬误百出,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清史”。所以,后来国民政府也曾经组织人、打算重新编一部“清史”。奈何,战乱不止,老蒋也没心思再过问这些事情了,于是只得作罢。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组织了大量文史学着对清代、民国留下了的各个版本的《二十四史》进行了系统地校对、整理并发行了点校版《二十四史》。现在我们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二十四史》,都是由这个版本衍生而来。

本世纪初,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但涉及的内容太过庞大,且还涉及到文言转白话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所以,时至今日,新编的《清史》依然还停留在“修史”阶段,尚未正式出版刊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部高水平的《清史》!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