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属于哪个市 新津县地理位置介绍

新津县是成都市下辖县,新津县属于成都市(新津县于2020年6月撤销,设立成都市新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市南部。新津县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是成都市的南大门。新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5000多年前,该地区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古蜀国的疆域。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秋,秦灭蜀,新津为秦国领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四川省新津县一带隶属于蜀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新津区,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市南郊、岷江之滨。新津自北周定名,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范区成员 ,是成都市的南大门。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彭山区、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30平方千米,辖4街道、4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津区常住人口为363591人

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新津区古为蜀国地。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秋,秦灭蜀。“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华阳国志》)新津为秦国领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华阳国志》),新津属蜀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秦代巴郡、蜀郡、汉中郡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属蜀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汉代新津属犍为郡武阳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分巴、蜀,置犍为郡”(《华阳国志》)。新津地属犍为郡。“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武阳县,属犍为郡”(《新津县志》道光版,以下简称旧《新津县志》),新津地属武阳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改梁州曰益州,蜀列益州之域……。太初四年(前101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华阳国志》),县城在今彭山江口附近。“孝昭始元元年(前86年),郡治移僰道”(《华阳国志》)。孝昭始元三年,以“南夷数叛”,郡治移至武阳(旧《新津县志》、《新津乡土志》以下简称《乡土志》)。新津属武阳未变。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犍为郡守李严深感汉安桥(今彭山江口附近)“每秋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之苦,“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的旧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称新津。此后新津日益繁荣,为建县创造了条件。

东汉、三国、晋、刘宋,近五百年间,犍为郡在缩小,郡治在武阳县未变,新津属武阳,隶益州。

萧齐高帝时(479-482年)。犍为郡治复移僰道,新津仍是武阳县地。

萧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犍为郡(南部)为戎州,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并在当时的键为郡北部置江州,领犍为一县。新津为犍为县地,属江州,隶于益州(《四川郡县志》卷三)。

西魏乘梁乱,奄有蜀土,于江原郡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今崇庆县江原乡一带),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其时西魏势力虽已伸至四川,但只占有蜀郡及犍为郡部分,为示领土广袤,故于江原郡境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新津在隆山县境,仍属江州(《四川郡县志》卷五)。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县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犍为郡治(侨置)亦迁泊于此。犍为郡原只领僰道(西魏侨置于江原郡晋原县南三十里的僰道县)一县,此时领新津、僰道两县,隶益州总管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隋朝蜀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悉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犍为郡废,蜀郡改为益州,治成都。新津和僰道两县改属益州。大业三年(一说大业二年),又废置诸州,改州为郡。益州复为蜀郡。废僰道县入新津(僰道虽系侨置,实领有以晋原县南三十里为中心及其附近二三十里地)。新津隶蜀郡,县治由六门水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的坝上,即今五津镇机场内(《隋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唐代新津属剑南道蜀州,延续到南宋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天下为十道,道下置州、县。四川西部为剑南道,改蜀郡为益州。新津属益州,隶剑南道(《旧唐书·地理志》)。唐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置蜀、彭、汉三州。新津属蜀州(州治在今崇庆县治地),隶剑南道。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坝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武阳镇(《四川郡县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蜀州曰唐安郡。新津属唐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改唐安郡为蜀州,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七)。

五代时,前蜀一切率循唐制,后蜀继之,无所更变。新津仍属蜀州,隶西川节度(《四川郡县志》卷八)。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改道为路,“于蜀置西川路”(《四川郡县志》)。新津属蜀州,隶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为益、利、梓、夔四路。新津属蜀州,隶益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又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新津属蜀州,隶成都府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南宋新津属成都府路崇庆府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升蜀州为崇庆府,属成都府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府路(《四川郡县志》卷九)。

元朝实行“行省制”,世宗中统元年(1260年),于大都(北京)建中书省,于各地方设行中书省,以代行中枢职权。其制,大率以省统路,以路统府、统州,以府、州统县。中统三年(1262年),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省四川,始改宋成都府路为成都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崇庆府为崇庆州,新津属崇庆州,隶成都路。至元二十三年,特置四川行中书省,新津隶属未变(《四川郡县志》卷十)。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仍置四川等行中书省,废路存府以统州、县。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由是四川布政使司领成都等府十三、直隶州六、府属州十五、县一百一十一,新津县属崇庆州,隶成都府,统于四川布政使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清代新津属成都府

清初,仍置四川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三级,州或县有直隶于府或省的。新津直隶于成都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以双流土旷人稀,并入新津。”“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县,新津地如故”(旧《新津县志》)。嘉庆七年(1802年),于四川省布政使司下设五道,分统府、州(厅)、县。新津仍直属成都府而隶于龙绵龙茂道,至清末改名川西道(《四川郡县志》卷十一)。

中华民国(下简称民国)元年(1912年),废清道制,置府、州(厅)以统县,隶于省。新津属成都府而隶于四川省。

民国2年,废府、州(厅)设置。复置道,分四川为川西等七道。民国3年,更川西等七道为西川等五道,以道领县。新津均属西川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1935年到1949年新津属四川省第1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复废道,实行省县制。又分四川省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简称“专区”),县受专区督察而隶属于省。新津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即温江专区)督察,隶属于四川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5日,新津解放。这时,四川分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公署(简称“行署”),原专区未变,分隶四个行署。新津县仍属温江专区,隶川西行署。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仍隶川西行署。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1953年初,复置四川省,撤销四个行署,省下仍设专区,1953年3月眉山专区被撤销,从3月10日起,新津改属温江专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1960年7月1日,撤销新津县建制,并入大邑县(新津县在1959年6月即与大邑县合署办公)。原县治城关镇改称新津镇。

1962年10月20日,恢复新津县建制(1962年4月,新津已与大邑县正式分开办公)。新津镇复名城关镇(1980年已更名为武阳镇),仍为县治所在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属成都市管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蜀州新津县今成都市新津区建置沿革史

2020年6月,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