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城南旧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原书总共有5个故事,导演吴贻弓在电影中进行了改编,用了三个故事串起英子的成长。

第1个小故事是英子和疯女秀贞。心地善良的小英子结识了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她把秀贞当做自己的朋友,听她回忆往事,也帮她寻找被抛弃的孩子,小桂子。小英子还有一个小伙伴叫妞儿,妞儿经常被养父母虐待,逼着学唱戏。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英子经过推测,认定妞儿就是秀贞的孩子。于是带着妞儿让她们母女相认。秀贞带着妞儿连夜赶火车去找妞儿的父亲,却不幸被火车轧死了。

第2个故事是英子和小偷。小英子搬家去了北京。有一天放学,她发现有人在杂草中藏了一口钟。第二次再来,她就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很信任小英子,说自己偷东西是为了给成绩出色的弟弟继续念书,要小英子替他保守秘密。后来小英子捡到一尊佛像,被便衣警察顺藤摸瓜找到了小偷。大朋友被警察抓走了,小英子非常难过。

第3个故事是英子与乳母宋妈。宋妈在英子家做了多年的奶妈和保姆,她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一对儿女。有一天宋妈的男人来看她,宋妈才知道,儿子已经病死,女儿被嗜赌成性的老公卖给了马车夫。宋妈非常难过痛苦,而小英子的父亲也因为病重住进了医院。当枫叶红遍了山野的时候,小英子的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小英子。宋妈也回了老家,小英子随着母亲和弟弟离开了北京。在深秋的山间小路上,小英子告别了父亲,告别了宋妈,也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整部影片,透露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果单看故事情节会觉得非常简单,但是一部好的影片,它应该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探寻,去品味。接下来让我带着你,从叙事风格,叙述角度,叙事结构三个维度,来解读和品味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与魅力。

叙事风格:散文化的叙事风格

叙述角度:儿童视角的叙述角度

叙事结构:多元化的叙事结构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01 叙事风格:影片采用了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保持了原文的特点,像一首散文诗一样,清新而隽永。

散文化风格即以抒情为主导,表现为情感丰富,韵味浓郁,形式自由,灵活多变。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景物的呈现方式,一切景语皆情语

影片的开头,是衰草枯杨的秋天,长城,铃声叮当的骆驼群缓缓徐行,流水淙淙的井,画面一层层地铺开来,弥漫着模糊的忧伤,充满了淡淡的哀愁,纯纯的相思。

反复出现的打水的镜头,孩童们下课时飞奔出教室的场景,满山的红叶,

导演正是通过这些画面抒发了艺术情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风格,和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寓情于景。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②利用空镜头来营造意境

空镜头,又称之为景物镜头,简单来说就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但是空镜头在视觉形象的呈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演可以利用空镜头来阐述影片的思想内容,来叙述故事情节,来抒发感情意境。

“空镜头的使用,能够保持叙事的透明,烘托基调的空明。”而导演吴贻弓先生非常灵活地使用了这种技巧,把抒情手法和叙事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比如在影片开头的前三分钟,各种景物交叠,穿插在片中的景物描写;影片最后,暗示小英子父亲去世的满山红叶的镜头;小英子和宋妈告别的时候,小英子恋恋不舍的回头,宋妈黯然神伤的眼神;宋妈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小路尽头,小英子趴在三轮车上的回望……这些留白的空镜头,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更能体会到其中的离愁别绪。道不出的离别交给了苍茫大地,说不尽的乡愁交给了满天飞舞的红叶。

导演利用大量的空镜头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抒发了感情,形成层次丰富的意象空间。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一组又一组的空镜头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③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景是实的,情是虚的,情景交融又暗含着虚实相生。电影的开篇从北京荒山枯草绵延远方的长城,再到卢沟晓月石碑的桥头,慢悠悠运货的骆驼队,屋檐的铃铛,老北京的城楼,还有英子回顾往事的独白,主题曲骊歌,不仅交代了环境,还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离愁别绪的情境中。

第一个故事中的主角疯婆秀贞,最怀念的人是思康。司康在这个故事中也占有很大的戏份,但是司康这个人物形象却从未正面出现过。所有关于司康的信息,都是通过秀珍的话语,还有景物的镜头来了解的。

司康的第一次出场时秀珍拉着英子的手,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思康时的情景。

“那年,就是这时候,他来的。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别着一支笔,我正在屋里擦窗户玻璃,擦着擦着就听见我爹说,跨院将近住一下。说着就进人来了,他笑了,笑得真甜。我就站在窗户那儿看着,他过来了,正巧走到窗户跟前,忽然就一抬头……缘分哪。”

通过秀贞话语的描述,我们能够想象到,秀珍和思康初次见面的情景。伴随着秀珍的话语,镜头呈现的是跨院,残破的窗纸,摇曳的树影,还有陈旧的玻璃。秀贞对思康的眷恋,两人之间的恋情,也通过这些话语和景物呈现出来了。

后来小英子帮助秀贞和妞儿相认之后,秀珍带着妞儿,连夜赶火车。英子却因淋雨生了一场大病。病床外卖报的人在高声喊“卖报卖报,瞧瞧母女俩让火车给碾压死……”秀贞和妞儿的结局并未写实,但是通过雨夜,火车的鸣笛声,卖报声我们知道了结局。通过虚实结合,小英子对秀贞和妞儿的感情,离别的伤感,也就淡淡地铺陈开来了。

整部电影呈现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通过景物的呈现方式,空镜头的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淡淡的哀愁,没有夸张地表演和浓墨重彩地铺陈,一点点娓娓道来,却又丝丝入扣。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02 叙述角度:以儿童的视角来讲故事,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以儿童的思维来思考

崔子恩在《年龄:永恒的电影课题中》提到儿童视点,“为成年观众所拍摄,但用儿童角色的主观视觉镜头作叙事镜头,反映成人生活的影片。”

林海音也说:“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经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哭的、辣的,却永久地刻在了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余霭而神圣吗?”

也就是说,无论是原著还是影片,创作者都选择了剧中的儿童人物作为视角点,反映者。观众通过她的眼睛来观察整个活动。

儿童视角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以儿童的眼睛来观察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个观察哨,决定了整个影片的视觉以及情节安排。

小英子的眼睛永远是那么清澈,永远充满了好奇。无论看什么东西,她都用这种好奇而善良的眼神去观察,我们也借着她这双眼睛来观察世界。

在小英子的心里,存着一个美好而善良的世界,那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在她眼中,秀贞并不是疯子,只是一个可怜的失去孩子的母亲;小英子分不清好与坏,她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厚嘴唇的叔叔会是小偷。

②使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孩子眼中的忧愁命运和大人是不相同的,他们看不穿生活,也不会无可奈何,他们总是充满了希望,他们会看到成人忽略的东西。

比如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小英子一句话便点出了矛盾所在。

虽然孩子没有经验,他们的分析也比较浅显,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借由儿童的眼光和思考的角度,反而让成人去思索孩子眼中的世界,更能回归事物的本质,事件的真相。

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你挣的钱要给别人去?

宋妈无法回答,“俺们乡下人命苦,小拴子他爸爸又没出息。”

小英子对小偷说,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秀贞问小英子,“他们都说我是疯子,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疯子都满地捡东西吃,还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呢?你说我疯不疯?”

小英子满眼泪水,摇着头说不。人人都害怕秀珍,但是小英子却跟秀珍做朋友。人人都说秀贞说的是疯言疯语,但小英子却认真听她讲话。人人都认为秀贞是疯子,但小英子却可怜同情秀贞。

孩子的思维让成人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并深入地反思和内省,拨开迷雾,直抵人心,看到更真实的人性和世界,体悟到更丰富的人生。

③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两句: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童心可贵。因为未受半点污染,绝对真诚。没有童心就没有真心,没有真心就不再是一个真人。

因为保持真心,拥有童心,所以充满了童真童趣。小英子学习骆驼咀嚼草料,她跑去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挂着铃铛?爸爸回答她“赶狼呗”,小英子说“不,骆驼走远道,闷得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

还有小英子从窗户里听到了宋妈和别人的聊天,知道了秀贞发疯的原因。宋妈发现小英子在偷听,就调侃她,“感情你也疯了,哪来的小桂子妈?”小英子噘起小嘴,不服气地说:“哼,反正我知道。”

小英子第一次见到小偷,问他,你在这儿干吗?厚嘴唇的年轻人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尴尬地笑笑,反问小英子,你说呢?

小英子摇摇头,不知道,“你蹲在这儿是拉屎的吧?”出其不意的答案的确是孩子的思维,也因为这儿童直白的语言让人莞尔一笑。

大人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知道孩子其实是非常聪明的。虽然孩子的视角和思维并不成熟,但是她们总是能看到成人刻意回避的话题,去探究矛盾产生的根源,去追寻事件发生的原因,以符合自己年龄的思维对事件做出解释。孩子的问话似乎是稚气未脱,稚气未泯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孩子的问话触及到命运的悲哀。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03 叙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把一颗颗珠子串联起来,讲述了一个主题一致,结构完整的故事

《城南旧事》这部影片表层上看,是以小英子的成长为主线,把小英子的童年经历和其他的三个故事集合在一起,讲述的故事。深层上是作者内心的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每一个故事都表达同一个主题——离别,通过离别来组织情节并推动故事的发展。

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离小英子而去。三个小故事,三次离别。而小英子,也正在这离别之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

林海英在《城南旧事<自序>》中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从12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人生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残酷,我必须要在寡母和年幼的弟妹中间面对现实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年幼丧夫的悲伤情绪也映射在故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遭遇,但最终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是难以改变地离去。

首先是秀贞与妞儿的离开。

小英子帮助秀贞与妞儿相认之后,秀贞带着妞儿为寻找司康却被火车轧死了。妞儿是小英子的好朋友。她们时常在一起玩耍,但是妞儿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这对年仅6岁的英子来说,非常残忍。

她在病床上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一方面是身体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里深藏的伤痛。这是小英子第一次尝到离别带来的伤感。当她还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隐约在心头有一种情绪萦绕。坐在三轮车上,小英子若有所思,她问爸爸,过去的事呢?爸爸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的。

其次是小偷的离开。

小偷是小英子的大朋友。小英子在一个废弃的草丛里找球,却发现了一些赃物,后来又隐隐约约地听到人们的谈论,模糊感觉在草丛中遇到的那个人是小偷。但是她却跟小偷成为了好朋友,每天都去看他,跟他聊天。

她跟小偷有一段对话,小偷说自己也想做个好人,但是迫不得已,于是他问英子,“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摇摇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爸爸跟他说,小偷也是迫不得已,没有钱,要生活下去只能偷。小偷自己也说,走到这一步也是不得已,既无奈也悲凉。

小英子知道,小偷也想做个好人,他们还约定一起去看海,但是当小英子亲眼看到小偷被抓走的时候,小英子是非常伤心的。她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这一次离别,透露着悲剧意蕴。

最后是爸爸和宋妈的离开。

宋妈是英子家的奶妈。宋妈有一个不务正业,没出息的丈夫。宋妈生下一对儿女之后,为了生计,迫不得已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自己来到小英子家,照顾小英子和她的弟弟,但是,宋妈的丈夫并没有照顾好一对儿女,儿子夭折了,女儿卖给了一个马车夫换钱。

小英子曾经对妈妈说,“简直想象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什么样?”

宋妈虽然是家里的奶妈,是仆人的身份,但是,朝夕相处的这些年,宋妈早就像亲人一样了。但最后随着爸爸的离世,宋妈还是坐着毛驴,无奈地离开了。

爸爸是小英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病重离开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已经长大了。”

爸爸的离开让小英子,成为了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小英子失去的不仅是爸爸,还有来自爸爸浓浓的关爱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感伤而悲凉的,小英子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懂得伤感,但是要学会坚强的小小的大人。当他们都离去,小英子也长大了。

表层和深层的结合,形成了影片多元化的叙事结构。表层的童年往事只是一段又一段的经历,深层次上,它其实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印记,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状况,引发了人们对童年生活逝去的复杂而又悠长的情绪。

 

《城南旧事》:从叙事风格、结构及角度三方面解读该片的魅力价值
 

结语:

纯真的童年成了遥远的记忆,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虽然经历过很多大事,但是那些童年的琐事,酸甜苦辣,却会永久地刻印在心头。

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通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采用儿童视角的叙述角度,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构成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或许才是《城南旧事》真正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