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面是什么面(粘面是指什么)

粘面是用黍谷子做的,粘面墩是河南一带传统小吃,居然在陕北也可以找的到。用黍子面粉和成的面团,当地人称之窝窝头,放在蒸笼里面,蒸熟后,放晾后压成面饼,里面包上红枣泥,捏成包子的形状,然后再按压扁形成的面墩。取一口平底的锅,均匀的抹上一点油,煎至金黄色就可以食用,当地的百姓还会撒上玫瑰糖与之搭配。

黄米、小米都呈黄色,容易混淆,区别就是黄米直径大于小米,且呈黏性。

因为很早就有种植,所以我们这里流传着好几种由黄米做成的风味小吃,今天要说的旬邑粘面(粘,关中方言读作“rán”)就是其中之一。

粘面是什么面(粘面是指什么)

旬邑路边摊贩卖的粘面

旬邑粘面制作时,先把黏糜子碾成粉(黄米粉),然后根据需要,将一半黄米粉倒入开水锅中,用擀面杖搅熟后,舀出放在案上,再将剩余的一半黄米粉掺入,揉搓均匀后,撕成拳头大小的面剂子,在锅中蒸六个小时左右,蒸至有甜味时,端出放于案上,揉搓成圆柱形,晾凉。

粘面是什么面(粘面是指什么)

切成薄片的粘面

食用时切成半厘米厚的薄片,用油炸或油锅烫烙后,即可食用,也可佐以蜂蜜或白糖,色泽金黄,香甜软糯,甚是可口。

粘面是什么面(粘面是指什么)

油锅中炸好的粘面

粘面究竟有多久的历史?这先得看看黍的历史。

作为本土作物,目前经过科学鉴定而年代最早的要算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粒,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也就是说黍在中国的栽培有近8000年的历史。发展到商周时期,黍和粟已经成为北方居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甲骨文和《诗经》中黍的出现次数最多,远远超过了粟,可见黍在当时人们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粘面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虽说史籍中没有直接记载,但通过文献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仍可做一推测。

《周礼·天官》记“笾人”所负责的“羞笾之实”,其中就有“糗饵、粉糍”。其中“饵”指的是用黍米粉(黄米面)和稻米粉混合蒸的饼,饵有黏性,再将豆粉撒到饵上防粘,称作“糗饵”。这里的“饵”,不是和粘面十分相似嘛!也许可以将其视为旬邑粘面早期的一种形态。

掌“羞笾之实”的“笾人”,按照西周制度规定是在王室祭祀、宴飨时专门进献干鲜果脯等无汁食物的人员。也就是说在西周的时候“糗饵”可是贵族享用的一种食物。

这么一分析,粘面还真有着不凡的身世,可谓是“流落民间的遗珍”。不过,也可能是民间的饮食流入宫廷,是否有这种可能?有!

旬邑古称“豳”,就是《诗经·豳风》中反复吟诵的那个地方。周人先祖曾在这里生活,耕作,周人长于稼穑,善植五谷,始祖后稷,更是被人们尊为“农神”、“谷神”。可见旬邑这块土地,很早就有出产优质粟、黍的土壤。

这样出现以黍为原料的小吃,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也许粘面一类的小吃,在旬邑称作“豳”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因为香甜软糯,口感甚好,所以在周人后面的迁徙中就一直传承了下来。

从豳到周原(宝鸡岐山、扶风一带)、到沣京(沣水以西,周文王立都地)、再到镐京(沣水以东,周武王立都地),流入西周王庭,因为喜欢,将它确定为宫廷饮食也未可知。

今年的新糜子(黍)又下来了,马上又可以吃到粘面了!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