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上月底,“北溪”管道遭破坏,各方对于“幕后黑手”身份众说纷纭。欧洲多国展开了调查,但最终结果迟迟未公布。

当地时间10月18日,瑞典《快报》(Expressen)首次公布了一段“北溪”管道爆炸处的视频。画面中,50多米的管道断裂并落入海床中,造成巨大裂缝。负责拍摄这段视频的无人潜水艇驾驶员称,只有“极端的力量”才会造成这种破坏。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二号是由俄罗斯为主导,德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5个国家的6家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考虑到事件发生的背景,管道被破坏牵扯到多方利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为此,德国、丹麦、瑞典(当然剔除了俄罗斯)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并初步宣布了事故原因,基本认定事故是遭人为破坏,但对爆炸是如何发生的,破坏者是谁并没有进行说明。

可以预料,这种调查必须要进行专业的技术鉴定分析,收集详细的证据链条,难度和复杂性很高。因此没有确凿的证据展示,难以发现事件的真相。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管道

破坏者是谁?

冬天将至,欧洲已经因为天然气供应问题焦头烂额,北溪管道在这个节骨眼上被破坏,堵住了欧洲和俄罗斯达成妥协的通路,时机选择非常好。

那么破坏者到底是谁?北溪管道铺设在波罗的海70米的海下,而且天然气管道为了应对海水压力和腐蚀,结构较为坚固,要想同时在几处破坏,人员或潜航设备就必须具备高超潜水技术和一定当量的精准爆破水平,这不是一般人和组织能干的,一定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这就意味着破坏者必定拥有雄厚的侦察、技术和军事行动能力。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项目走向

我们从破坏者的意图入手分析一下。破坏者应该不希望俄乌战争结束,甚至更加激烈的,而且破坏者不希望欧洲和俄罗斯因为天然气问题达成任何妥协。

北溪管道被破坏最大的受益者无非就是美国、芬兰、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几个国家,而乌克兰为了继续取得西方世界的支持也可能是策划实施者。当然破坏者也可能不是一个国家,可能是由几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国家进行的,甚至是在几个国家的指使和支持下,安排一些组织去具体实施的。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建设中的北溪项目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被怀疑的各方。

首先俄罗斯方面,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欧洲和俄罗斯围绕天然气供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争夺,因此破坏一发生,乌克兰等国就指责是俄罗斯自己破坏的管道。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已经大量减少了对欧洲的天然气输送,今年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总量已经下降了82%以上,北溪管道实际上已经处于停止运行的状态。而且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地点位于北约控制区域,俄罗斯船只(水面舰艇、潜艇或无人潜航器)在北约眼皮底下偷偷开展作业而不被发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再加上俄罗斯在北溪管道上投入巨资,是北溪管道的主要拥有者之一,自己去破坏似乎没有任何道理。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其次以德国为首的欧洲方面,欧洲,尤其是德国、法国正在为如何购买到廉价天然气,安然度过冬天绞尽脑汁,在这个时候去破坏管道只能是自毁前程,因此可能性不大。

再次乌克兰方面,乌克兰最近利用俄军兵员短缺的问题在一些方向展开了反攻,取得了不小收获。在这个节骨眼上,破坏北溪管道使得北约的一些国家无法向俄罗斯妥协,继续和自己绑在一起,加大支持力度是很有可能的,问题在于乌克兰有没有能力单独完成破坏工作?

最后就是美国方面,北溪管道破坏后,欧洲各国的天然气危机更加严重,将更加依赖美国供应。美国最近出口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经上涨了四倍,一船天然气就可以赚到接近1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可以说是北溪管道被破坏最大的受益者。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管道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2月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的:一旦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二号将不复存在,美国将终结北溪二号的言论则成为美国破坏北溪管道的一大“证据”。另外,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事发几周前就曾警告德国说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可能遭受攻击,以及在破坏发生时,美军驱逐舰和侦察机在波罗的海附近的巡航也增加了美国作案的嫌疑。

管道被破坏事关重大,调查工作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事件的真相依然不清楚,基于利益和动机的推断并不一定准确。目前嫌疑各方也都进行了公开否认,即使是美国自己或者授意其他国家干的,也是不会自己承认的,因为一旦确认破坏者就意味着是和欧洲主要国家公开为敌。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北溪破坏调查组公布初步情况

只有期待由涉及国家一起组成联合调查组,增强调查透明度,进行长期细致的调查才可能找到破坏者。这只有靠时间来检验了。也许在几十年相关资料解密后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北溪管道被破坏的恶果

破坏北溪管道给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关系抹上了一层阴影,将世界推向了更加不稳定的局面。北溪管道被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切断了俄罗斯和欧洲可能和解的通道,增加了俄欧关系复杂性,使得俄乌战争短期内难以达成和解。

在前期战争中,俄罗斯方面一直较为克制,对乌克兰的主要民用设施一直没有进行打击。结合最近克里米亚大桥大桥被炸等事件,可以看出破坏者希望通过炮击扎波罗热核电站、破坏天然气管道、跨海大桥等民用设施,扩大俄乌战争的范围,提升冲突规模。现在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民用设施进入打击范围,就提升了冲突等级,使得冲突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遭袭击的克里米亚大桥

另外,直接破坏国际能源基础设施,也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径,突破了国际冲突间的管控底线。这种破坏极有可能使得战争各方在冲动下展开报复行动。

为什么要破坏管道?

破坏管道或许不是一个独立事件,紧接着就发生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这就意味着破坏实施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甚至是冒着造成核泄漏的危险炮击扎波罗热核电站将俄乌冲突继续下去,进而继续削弱俄罗斯、欧洲。

破坏天然气管道堵死了欧洲的和解之路,也加重了欧洲的能源危机。在能源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不但冬天对于欧洲居民而言有点难过,对于欧洲的产业而言更是难熬。在飙升的能源价格打击下,欧洲的一些工业企业的能源账单上涨了7倍之多,不少企业纷纷开始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扎波罗热核电站

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甚至德国的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都因为高涨的能源价格可能会带来超过1000万欧元的额外开支而决定实行关闭球场灯光、降低草坪温度、关闭球场大屏等措施来应对。对于能耗巨大的实体产业而言,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截止目前,德国的化肥产能减产70%、化工行业减产8%、钢铁行业减产约5%。在“欧佩克+”做出减产决定以及无法使用俄罗斯能源后,目前欧洲的产业已经开始出现产业迁往运营成本较低国家的情况,这将造成欧洲“去工业化”趋势加快。欧洲制造业未来在与拥有丰富资源的美国竞争时将处于下风。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将从根本上改变欧洲的工业格局。

目前,荷兰最大的铝业制造商ALDEL已经停产;挪威雅苒国际在意大利的化肥厂从6月底就已经停产;德国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暂时关闭了位于德国的两家工厂,转而从国外采购初级产品,剩余产品则交由美国得克萨斯州工厂进行生产;荷兰化学公司OCI日前也宣布扩建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工厂的计划。

北溪管道遭破坏处水下实景首次曝光

德国巴斯夫大厦

德国巴斯夫集团减少了在德国的生产规模,并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建设世界级化工一体化基地,这是巴斯夫集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对外投资。德国车企宝马、奔驰、奥迪也纷纷扩大在中国的投资。长期下去,一旦欧洲“去工业化”形成趋势,将严重削弱欧洲的竞争力。

因此,破坏北溪管道和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很可能是一系列有预谋的袭击事件,无论幕后黑手是谁,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借刀打击俄罗斯和以德国为首的主要欧洲国家的危险举动。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