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发兵攻打骊戎(古戎人的一支。国君姬姓,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一带),获得了骊王的两个女儿——骊姬以及她的妹妹少姬,并双双纳为妃子。

后来,晋献公对这两个妃子和她们所生的孩子非常宠溺,极大地危及到了三位年长的公子的地位。

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于是就时常怂恿晋献公,想方设法陷害三位长公子。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骊姬如愿以偿,设计害死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都被迫外逃,这就是“骊姬之乱”。

此后,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十九年中,重耳先后到了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以及秦国,这八个诸侯国的国君对这位晋国落魄公子的态度也是各有千秋!

在楚国,重耳得到楚成王的隆重欢迎,楚成王用国君的礼节接待了重耳和他的随行人员。

一天,在宴席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地问重耳:如果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意思是说,如果托您的福能回到晋国,遇到晋、楚两国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遭遇时,我必让晋国退避三舍;如果还是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也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

这段话被记载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三年》中。

公元前636年,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后即位,即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了周王室的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的赏赐。

公元前633年,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玉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果真“退避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晋文公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既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又遵守了对楚成王的承诺。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进入决战,晋军后发制人,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赏赐他表示有权自由征伐的黑红两色弓箭,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也是先秦五霸(也叫上古五霸)之一。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等所著的《白虎通义·号篇》中说:“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也。昔昆吾氏,霸于夏者也;大彭氏、豕韦氏,霸于殷者也;齐桓、晋文,霸于周者也。”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