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地是哪里(昆曲发展史)

昆曲发源于江苏苏州昆山,根植于阳澄湖畔的地方戏曲腔调。昆山素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尤其在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墨客,比如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夏昶、龚贤等人。

昆曲的文化影响力不可低估,昆曲集文学、音乐、美术、园艺、舞蹈等之大成,成为有史以来最精致、最完美的艺术样式。她既是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各个艺术门类相互交融的结果。

昆曲发展简史

在如今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忽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去了解学习,就能发现其中包罗万象,别有洞天。

接下来就由三岁带大家来认识下我们的昆曲,并简单梳理昆曲在我国的发展脉络~

昆曲是一种容纳舞台演出与文人清唱的综合戏剧文化样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其声腔源自“昆山腔”,被称作“昆腔”,亦名“水磨调”,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用“昆腔”演出的戏剧被称作“昆剧”。

昆曲:始于元末,产于昆山,600年来历代昆曲人的心血和艺术传承

初步认识昆曲后,我们下面来了解下关于昆曲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吧~

始于元末 产于昆山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已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昆山一带出现了。

随后,明代杰出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结合南北曲,形成了新的声腔,即昆腔。

昆曲:始于元末,产于昆山,600年来历代昆曲人的心血和艺术传承

盛于明朝 百戏之祖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流布区域最初也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才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昆山腔一时间广受欢迎,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是流行于当时文人雅士间的精致艺术。想必大家或多或少有所听闻,梁辰鱼写作的《浣纱记》,就是用昆曲声腔演唱的第一部昆剧剧作。

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认为,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富丽华美的演出程式,精雕细琢的歌词节奏,使得昆曲蔚然成风、风靡一时,但后来也导致昆曲逐渐走向繁难境地。

衰于清朝 暂退舞台

清朝时期,一直到乾隆嘉庆朝,昆曲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剧”。在清朝宫廷里,上演的主要声腔之一就是昆曲,皇帝也会唱昆曲。而且,全社会都痴迷昆曲,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

清中叶以后,各种地方戏曲渐兴,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花部”(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曲,所谓“花雅之争”便是如此)。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民国时期,京剧和地方戏获得了欢迎。在它们的猛烈冲击下,昆曲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也宣告了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 昆曲重登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被重新扶持,而昆曲,也名正言顺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重新步入了百姓的视野当中。

昆曲:始于元末,产于昆山,600年来历代昆曲人的心血和艺术传承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观看两遍后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出好戏,剧团要奖励,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周总理也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成立了专业昆剧院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也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多元文化环境 昆曲如何发展

计入非遗名录,对昆曲而言无疑是历史性的转变,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证与肯定。

虽说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猛,中西方国家的往来交流逐渐增多,伴随外来文化元素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受到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年青一代,潮流文化似乎更能俘获他们的“芳心”,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则日渐式微。

如此环境下,中国传统戏曲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评论界甚至出现“戏曲夕阳论”“昆曲消亡论”。在艺术上,细腻幽雅的昆曲也开始显露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精致雕琢的歌词、悠长缓慢的表演节奏让普罗大众渐渐不愿接受。

然而,昆曲这门艺术是600年来历代昆曲人的心血和艺术传承,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要传承甚至复兴昆曲,不可盲目通过“改革”来缩小或消除其与今天人们之间的代沟,否则真正的昆曲就真的消失了…… 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的高度来看,昆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系,是现代中国人应当寻回的民族之根。

昆曲:始于元末,产于昆山,600年来历代昆曲人的心血和艺术传承

最后,我认为,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全球,要进校园,也要走出国门。其中前者尤为重要,也是北大附中开设昆曲研习社的初心,让昆曲进校园,成为美育建设的一部分,让青少年一代有一个平台去接触、了解昆曲艺术,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表演体系,也有优美的舞台表演程式。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