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被俘的汉将?

小二 冷知识 74

匈奴人对待被俘的汉将不仅不杀,并且还送官送老婆,不过这种看似好处多多的优待政策,其实都是匈奴人的别有用心。

匈奴对汉人俘虏的优待政策由来已久,汉朝时期最为明显,但凡是不小心成了匈奴俘虏的汉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这一优待政策。

比如对待普通的汉人俘虏,匈奴一般会送其一块地和一个女人,而对待汉人中的那些高级人才,匈奴人还会对其许以高官厚禄,外加田产美妾等。

总之,匈奴秉承的宗旨就是,只要抓到汉人,那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比如博望侯张骞,当年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中途不慎被匈奴抓到,虽说人身并不自由,但在他流落匈奴期间,还在这里娶了妻生了子。

另外还有“苏武牧羊”的主人公苏武,他也是奉命出使西域,同样落入匈奴人手中,前后被扣留了足足十九年之多。

在此期间,苏武同样被匈奴人强制“分配”了一个妻子,并且苏武还和这名匈奴女子生了个孩子叫做苏定国。

除了张骞、苏武之外,还有汉朝大将李陵,当初被匈奴俘虏后,匈奴的单于不仅对他礼遇有加,还将自己的女子嫁给李陵为妻。

而根据史料记载,李陵与这名匈奴公主的后代,经过繁衍生息后,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

此外,还有汉朝大将赵破奴、李广利,这二人都和李陵的情况类似,均是在成为匈奴的俘虏后,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各种高官厚禄、良田美妾要什么给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匈奴人对待本应是仇敌的汉朝人,不仅不杀他们,反而还会有这么好的优待政策呢?

有道是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匈奴人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说白了就是他们对着这些被俘虏的汉人“有所图”。

首先,匈奴人想借助这种“优待俘虏”的政策,来吸引到更多人才

众所周知,匈奴属于是游牧民族,其虽说起源很早,并且战斗力也相对较为强横,但其整体文明水平,要明显落后于中原的汉人。

比如,在生活生产水平上,匈奴人就落后很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连煮饭的铁锅都无法自行打造。

除了时不时地南下抢掠获得这些物资外,匈奴人在生活生产方面的技能和物资均十分匮乏。

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匈奴人同样是落后汉人不少,其作战的主要方式,更多的是依靠战马给其带来的高速机动性,因此才会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一定优势。

至于说什么阵法、策略等等,这对于匈奴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此外,还有对部落、百姓的管理上也是如此,匈奴人在经历了前期的一盘散沙后,到了秦末汉初时,已经真正崛起,人口、战力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明显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进行管理。

而匈奴人缺乏的这些技能,恰恰在汉人身上就能获取。

当时一个普通的汉人百姓,哪怕没有别的特殊能力,但最起码在生活生产方面,还是具备一定技能的,而这些,正是匈奴人需要的。

而那些汉人的武将,对于匈奴人的作用就更大了。

训练军队,制定作战策略,提升匈奴士兵整体作战水平,这些都是匈奴需要一个汉人武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一个汉人的武将,自然对汉朝的作战方式以及种种情报比较了解,而匈奴一直以来就有侵略中原的梦想,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才,那打起仗来,岂不是事半功倍?

正是因为汉人武将对匈奴而言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匈奴一般在俘虏到汉人武将后,很少将其杀掉,而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比如前文提到的汉将李广利,在投降匈奴之后,狐鹿姑单于知道他在大汉身居高位,是一个大人物,马上就下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并且,之后对他的恩宠极厚,惹得之前投降匈奴,且已经在匈奴身居高位的卫律相当嫉妒。

匈奴单于这么做,无非是想从李广利身上榨取一定的价值,试想,一个在大汉身居高位,且常年带兵的高阶武将,对匈奴来说,那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相比之下,送出去一些金银珠宝、良田美女,根本就不算什么。

而通过对类似于李广利、卫律这样的汉人武将人才的优待,匈奴人其实也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只要投降匈奴,荣华富贵什么的指日可待。

这就好比是一种“攻心术”,说白了就是做给汉朝的武将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归顺匈奴,那么也会像李广利那样备受重用。

总之,一个汉人的武将,尤其是那种高阶武将,对于匈奴来说,花点钱将其供起来养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直接一刀杀了。

匈奴人也不傻,这账怎么划算,他们一清二楚,因此才会出现汉将被俘后很少被杀的现象。

其次,不杀汉将反而安排女人送上门,是匈奴人借此增长人口、提升整体文明的策略

匈奴的人口数量,虽说有过几轮的增长,但相比于中原来说,还是要少很多,据史料记载,匈奴即使是在强盛时期,其人口也不过相当于“汉之大郡”。

而汉朝的一个大郡一般人口在150万上下,也就是说,匈奴在顶峰时期,其整体人口数量也就150万人左右。

这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刨除这些之后,真正能用到战争中的,顶多也就一半。

而在古代,人口的多与少,其实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实力大小,匈奴想要发展,想要与汉朝抗衡,那增加人口就是当务之急。

但是,常年的战争,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都是制约匈奴人口提升的因素,也就是说,单从内部,匈奴人是无法过多增长人口数量的。

既然内部效果不行,那就必须从外部想办法,而俘虏汉人,就成了最快最便捷的方式。

每次与汉朝战争后,匈奴人除了抢掠物资之外,还会掳走不少汉人百姓,这些汉人百姓除了一部分成为匈奴人的奴隶之外,另一部分,就会被强制“包办婚姻”,安排个匈奴女子与其生孩子。

普通的百姓尚且如此,像张骞、苏武以及李广利这种高质量的汉人人才,那自然更是如此,他们会被分配一个或者多个匈奴女子,以达到增加匈奴人口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疑问,匈奴女人够分配吗?这在当时根本就不是问题。

为什么呢?很简单,匈奴由于常年战争,大量成年男子阵亡,这就造成了数量庞大的寡妇存在,对于这些寡妇,匈奴虽说内部有“收继婚”的习俗,但毕竟也不能解决全部。

而为了让这些妇女的生育能力得到最大化利用,那些被俘虏的汉人就派上了用场。

不仅仅是对俘虏的汉人会有此安排,对于俘虏而来的其他人种也是如此,而在经过相互结合之后,匈奴的部落中就存在各种肤色的人,这其实就是匈奴人为了扩充人口实行上述策略的结果。

除了让汉人为匈奴增加人口做贡献之外,利用汉人提升自身的文明与素质,也是匈奴的策略之一。

前文也讲过,匈奴这个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低下,文明程度也不如中原,而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的中原文明。

但怎么学就成了问题?毕竟双方常年都是敌对状态,因此,只有靠抢人来实现这一目的了。

其实早在秦末时期,匈奴人就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当时因为战乱,大量的秦人逃往匈奴,这些人不仅给匈奴增加了不少人口,同时也给匈奴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而在尝到甜头后,匈奴人就意识到,与汉人通婚,让汉人帮助自己提升整体文明,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因此,在进入汉朝后,匈奴一直对汉人是持欢迎态度,通过各种方式,极力让汉人百姓归顺匈奴,从而为其效力。

由于匈奴人给的待遇很好,以至于当时在汉朝边境的一些地方,还流传一句话,叫做“闻匈奴中乐”,不少汉人男子也是看到待遇不错后,前赴后继的越过边境投靠匈奴。

不过,由于前去投奔匈奴的汉人过多,导致汉朝不得不继续修筑长城,以防止汉人子民过多地“亡走北出”。

正如前文所说,匈奴人对于前来的汉人,不管是百姓还是高级人才,都是持欢迎态度的,毕竟他们会给匈奴带去各种先进的技术,再不济也能增加人口,因此,在俘虏到汉将之后,自然就不会杀了。

还有,为汉将送上妻妾,其实也是匈奴人的高明之处。

拴住一个男人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从某种意义来讲,那就是女人。

虽说这个答案不一定完全通用,但至少适用于大部分男人,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而这种浅显的道理,匈奴自然也明白。

而要想留住那些被俘虏而来的汉人武将,那么除了许以高官厚禄,剩下的就是让其在匈奴娶妻生子了。

只要娶妻生子,那就意味着这些汉人武将在匈奴有了家庭,而有了家庭,他们就有了牵挂,如此一来,想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像苏武、李凌、李广利这样的人刚到匈奴,马上就会被匈奴单于安排一个匈奴女子嫁过去,其实说白了,就是借助这些女子,来拴住他们的心。

只有拴住他们的心,才可以让其心甘情愿地为匈奴效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些嫁给汉人武将的匈奴女子,其实也是匈奴人用来对付汉朝的一种“特殊武器”。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被俘虏的汉人武将干出叛乱或者逃跑的事情,用嫁过去的匈奴女子当“监视器”,也是匈奴人的目的之一。

总而言之,匈奴之所以很少杀被俘的汉人武将,反而是对其送官送老婆,其实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汉人人才投靠匈奴,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增加人口,提升其民族的整体文明和素质,所以,不是匈奴人好心,而是他们”别有用心“。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