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怎么理解,为什么古人说要诗酒趁年华?

幕后 冷知识 191

“诗酒趁年华”出自苏轼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苦难的人生际遇,让他参悟了诗酒与人生。我觉得他的“诗酒趁年华”至少包含两层寓意:

一是当命运对你不公时,不妨对自己好一点,不能因为遭受不公而心怀芥蒂,最后身心俱惫,一无所获;也不要因为受到打击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样只会使你化为尘埃,失去自我。

二是当逆境来临时坦然面对,可以携一壶老酒,捧一卷诗书,也可以自己动手,生火煮水,试一试新茶,味道如何。宠辱不惊,豁达乐观,活在当下,便是最美的“诗酒趁年华”!

一、中国人与诗的渊源——不学诗,无以言

林语堂曾经说过,“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在太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诗的位置是无法撼动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人的成长教育与诗歌关系密切。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诗教”概念的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

首先诗关乎风化;其次诗教针对的是人心和人的行为的教化。孔子认为,学“礼”是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行为,学“诗”是学习如何管理我们的性情、管理我们的心灵,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诗歌除了对于个人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情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方面,起到了与西方宗教近似的作用。诗歌教导中国人树立了一种人生观: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仁爱、悲悯之情怀。

自《诗经》以传诗就绵绵不绝。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凡有市井的地方,时时传诵着他们的诗歌,诗歌融进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比如,爱情可以用诗来歌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思可以用诗去倾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离别时忘不了诗的行囊,“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寂寞时可以与诗共舞,“一声声叫得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悲苦时默然拾起诗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诗可以风花雪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可以刀光剑影,“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征战时带着诗一起出发,“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就连百姓的茶米油盐,也都带着诗的味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中国人与酒的渊源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的发明显然不是那个名叫杜康的人灵光一闪就造出来的,他应该只是一个有名的酿酒师傅。最初应该是原始人无意中获得了发酵的果蔬稻麦,入口滋味异常,饮用后感觉迷幻,似乎可以通天通神,于是渐渐有人认真试验,酒水的品种才慢慢多了起来。

但有一个常识是必须知道的,中国的白酒是在元朝才有的,因为蒸馏技术的使用,酒精提纯才有了高度酒。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喝的那个酒不过是米酒果酒葡萄酒之类的低度酒,这句诗的重点不在于说他酒量好,而是说他酒后灵感来得快。

酒是液体的兴奋剂,轻易就让人放松,然后兴奋,继而一醉陶然,让你从现实漂移,进入迷幻境界,由于酒有着这魔鬼般的致幻作用,所以世人才如此乐此不疲。在中国历史上,大禹“疏仪狄,绝旨酒”;商纣王“酒池肉林”,败德亡国;战国时,“鲁酒薄而邯郸围”;三国时,曹孟德赤壁“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晋王羲之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唐贺知章“金龟换酒”,李太白“斗酒诗百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千百年来,酒有过无数善恶悲欢的故事。

酒落到民间,不是故事,而是习俗,中国最美丽的酒风俗,发生在绍兴。绍兴黄酒天下第一,自古以来,有个诗意满满的习俗:绍兴人家在生下儿女之时,要酿酒,然后埋藏在地下,给女儿酿的叫“女儿红”,给儿子酿的叫“状元红”。待女儿出嫁或儿子中榜时才可掘出饮用,请客庆贺。

三、诗和酒有什么关系?

——自古文人爱美酒,酒中自有诗千首

中国是诗的国度,又是酒的故乡,酒和诗相遇后,便再也没有分离过。翻开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处处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里,酒和诗就相遇了。“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周南•卷耳》);“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小雅•伐木》)。

古代诗人多嗜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说“忽与一壶酒,日夕欢相持”;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自称“醉吟先生”,欧阳修自号“醉翁”,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辛弃疾“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高兴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相遇时“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离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家时“座中客常满,樽内酒不空”;行旅中“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少年时“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老年时“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完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和什么样的人物对象,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酒的诗篇。故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有了酒诗就有了兴致。但酒也最伤情,所以,李叔同才会说“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范仲淹才会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对苏轼来说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不光自己喜欢喝酒,还喜欢用酒来招待朋友。东坡好热闹,喜欢呼朋唤友,所以必须要有酒,但他酒量却很小。“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万斛羁愁都似雪,一壶春酒若为汤”、“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穿花踏月饮村酒, 免使醉归官长骂。”

东坡还喜欢自己酿酒。宋朝时酒是官卖品,官卖专酿,在城里不允许卖私酒,在乡村,老百姓可以自己家酿酒,但不许售卖。苏东坡偷偷地酿酒,走到哪里酿到哪里。但他酿酒的技术却不太好,经常会把酒酿成酸的。

“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诗酒一家构筑起最灿烂的中国诗词文化。举杯把盏之际一首首精美的诗,裹着酒香从肺腑中涌出,交汇成中国诗酒文化的美妙乐章。酒把诗词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让喜者更喜悲者更悲,读者的心绪也变得跌宕起伏。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