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帘?

幕后 十万个为什么 78

  汉代有个习俗,新婚夫妇闭门休息后,家族派来听房者,在外面听他们的动静,听房者还会将新房的窗户纸桶破,据说这样做的并不是想看里面的情况,而是祝福新娘子能更快的有喜。而且听房人数量也不固定,有时候是一个或者多个,一些地方则认为听房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当然这样一来,新婚夫妇的窗户都被祝福的满是窟窿。

 

 

古语有云:男追女隔层山,女追难隔成纸,这里的纸是指古代的窗户纸。含义就是古代的窗户纸很容易被捅破,在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不少关于捅破窗户纸的场景,例如在《画皮》里,王生救了一位女子,天晚上,他悄悄地趴在女人的窗下,捅破了窗户纸偷窥,惊讶的发现屋里面,有位面翠色牙齿外翻的怪人,竟然执彩笔在画皮,画好将皮披于身,变成那位娇滴滴的佳人。吓的王生惊慌失措的去找道士救命!

因此俗语还有一句:捅破窗户纸—亮了白,等于双方都被对方了解的一览无余,没啥任何秘密了。现在的人们觉得窗户用纸糊,非常的不安全,除了刮风下雨会容易坏,最重要的就是容易给外人看到自己的秘密,

而且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窗户纸也特别的脆弱,只要用手指沾点水,就能轻易的捅破,为了遮风挡雨,现代我们不但有各种的变色玻璃,还有家家户户都装上窗帘。可是为何古人却几百年来,坚持用纸来糊窗户呢?

  纸窗的前生今世

从现存的许多古代画作和壁画中发现,中国早期的建筑物中,已经出现了窗户,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宗室牖下”的一句。

这里的牖指的就是古代的窗,更加考古专家的研究,发展在数千年前的穴居时代,中华的先民一句懂得利用工具,洞穴中开凿出一些窗户,用以采光和通风。这种的窗,更类似一个洞口,古代称为“囱“

其后,传说中的“有巢氏“首创性的摸索出一套筑巢方法,《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的:“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套方法搭建的木结构房子,比洞穴居住条件更为舒适,而且是就地取材,搭建方式也不复杂,因此受到了人们喜爱,并且逐渐推广开来,古人也因此离开了洞穴,进入了巢居时代,

“有巢氏“的创举可以说是划时代性的,而人们在进入了巢居时代后,依然把穴居时代的“囱“保留下来,成为了古代房子的天窗。

20世纪80年代,巢湖流域发现的凌家滩遗址,其出土文物也证实了,巢湖一带曾经是古人类最早栖息地之一, 凌家滩遗址部落已经进入了较为高级的文明,而这里很可能与传说中的“有巢氏“有关。

由于窗户和房子息息相关,有了房子才可能有窗户,因此随着夏商周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造房子的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建筑造型大多数基本定型,

西周时期的宅院采用了夯土为屋壁,里面还间隔开不同的居住空间,我们熟知的“房”、“室”、“厅堂”等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不过当时采用的间隔并不是土石砌成墙,而是采用屏风、帷幕等等。

先秦时期,规模宏大的高台宫殿建筑出现,例如著名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都是著名的高台建筑物,此时出现了窗的名称,而牖和窗也被人们区分开来,在外墙和围墙上的为牖,在屋内通风透气用的为窗。

  此时的窗户的样式分为两种,

一:类似现在我们说的天窗,窗户开在屋顶上,除了通风透气加强室内的采光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室内火塘产生的气体排到屋外,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二:交窗

先秦时期“穿壁以木为交窗”,交窗就是利用两块木条组合成交错图案,而形成栏杆方式的窗户,这样的窗可以说是现代窗户的雏形,其主要的主要依据区别了天窗,更主要的作用就是加强采光,

但由于与其说它是窗户,不弱说是一个窗洞,因为当时没有较好的透光材质,因此采用交窗更类似于与小形的门而已,其窗板采用的是木板或者是一些较为名贵的绫罗绸缎,所这些窗户只有是大户人家才会使用,

不过这种窗户材采光度很差,由于采用的木制作的窗板,因此一关上窗户,里面就黑漆漆一片,所以富贵一点都人家,会采用绫罗绸缎这样名贵的布料来绷窗户,但在古代,大家都是穿布衣的年代,这些窗户可不是平民百姓能用得起。

  但是窗户没有遮挡肯定是不方便的,怎么办?

在东汉蔡伦没有将造纸术简化和普及之前,充满的中华先民研究了出不同的窗户遮挡方式,简单的说分为以下几种

一:上文提到的采用透光较好的纺织品做窗户,当然这些是大户人家才能使用的。

二:平民百姓则会就地取材,以工匠精神制作出芦苇帘,竹帘,草帘等各种各样的帘,来作为遮挡,其好处就是材料容易寻找,制作成本低,而且还很使用,不但起到一定的阻隔视线作用,还能透光。而后来许多的交通工具,比如马车,轿子都是采用这些的帘子做窗户。

三:采用透光的雕刻,这就是需要一些工匠们,将木窗精心的雕刻出许多镂空的图案,这样的好处是美观大方,而且整体艺术性很强,然人赏心悦目,但缺点就是太费时间,而且采光也一般。

由于这些窗户采光较差,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寻找采光好,价格便宜,取材方便,而且不会损坏木结构的材质,知道了东汉蔡伦造纸术的推广,纸张在后来不断的普及,人们才发现纸张是糊窗户较佳的材质。

因此逐渐人们开始采用纸张来糊窗户,但是汉朝时期的毛纸的制作工艺相对较粗漏,因此制作出来的纸张透光性一般,直到后来发展,纸张制作的韧性增加,透光性也越来越好后,纸窗户才走进了千家网万户。

但和我们印象中古代一直用纸来糊窗户不同,其实我国大部分人家采用纸糊窗户的时间是在明清时期,也就是纸窗户的普及也不过600多年而已,因为这段时期人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难题,就是纸张较为脆弱,一经风雨侵蚀就会变糊,搞不好一夜之间就会千疮百孔,

为此古代的工匠经过了不断的积累和研究,终于不知道哪位工匠,偶然之间在刷桐油时候,受到了启发,还是错误的将桐油刷在了纸张上,反正结果发现被桐油刷过的纸张,拥有了防水的功能。至此纸窗户才完成了大乘,而桐油纸的技术出现,还延伸出了油纸伞,油纸伞现在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那么桐油纸是如何制作在呢?

在《唐宋白孔六帖》里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桐油纸制作分为两部分,

一:利用较为韧性的材质制作纸张,这些材料也非常的简单,是随处可见的芦苇、蒲草棒、花麻、线麻和绳子头等材料,这些材料在收集回来后进行清洗和搅烂。

搅烂后的材料被放置在一口大锅内蒸煮,蒸煮一定时间后将其进行浸泡,再将他们经过特殊的用具,捞出来晾干就成为了纸张。不过这时候的纸张还不具备防水性能。

二:将已经晾干的纸进行才裁切。在将裁切好的纸张,一层一层的涂抹上桐油,等涂抹的一定的次数后,一张防水油纸就做成了,而这样做出了的纸张,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潮作用。

由于其加工方式简单,制作的材料并不复杂,解决了窗户的采光需求,因此一出现后,逐渐普及开来,到了明朝开始纸窗户就成为了主流的窗户模式。

但纸窗户虽然解决了采光和防水防潮问题,但其还有缺点,就是不受力,很容易被戳穿,而且较强的风雨后,纸窗户也会出现破损,因此不能一劳永逸,而且还有个问题就是私密性较差,房子里面的人在干啥,很容易被屋外的人看到一览无余。

古人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对窗户增加了一些搭配件

一:古代的建筑物,都有一个特点,就会有一个很深的屋檐,其实这个宽大屋檐的作用,不但可以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古人窗户都是内陷的设计,因此还会有个窗台,窗户陷进墙体一截的好处,屋檐+窗台的设计,就是尽量让窗户不会被雨水个打湿,这样就能够保证窗户纸使用的更长久。

二:窗棂的设计,由于当时没有玻璃,因此刮风下雨很容易刮坏纸张,因此古人总结的经验,窗户纸不能一整面的贴在窗户上,而且制作了许多的窗棂,窗棂把窗户分成了许多的小格子,这样一来保证了窗户的强度,同时减少了纸张的受力面积,如此一来,不是太大的风雨,基本纸窗户是不会刮破的,所以为何我们见到古代窗户,都是设计成许多不同图案的窗棂,而现代的窗户则采用一整块玻璃制作,其主要的原因不是为了美观好看,而是为了纸张的受力面积。

三:古人为了增加私密度,还会增加一些竹帘和芦苇帘。这样的好处就是,每到夜间要休息时,就可以放下这些帘子,让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等到平时天亮时,再把它卷起来或者支撑起来。

  小结:

  综合来说,古代纸糊的窗户其实在近几百年才使用,古人用纸糊窗户主要是利用它较好的采光功能,到了近代玻璃的逐渐使用,纸糊窗户也渐离我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中华工匠智慧的结晶,还有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传承的一部分,纸糊窗户以其独特的传统美感,依然出现在今天的许多仿古建筑物中,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份,纸糊窗户将会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告诉后人中国建筑物的变迁过程。为我们的后代了解古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生活体验。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