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倒奶杀牛”

近日据媒体报道,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养殖端奶牛和牛奶都太多了,供过于求,而且生鲜乳交易价下跌,逼近了成本价。有牧场表示:一头奶牛每天的草料费大概要80元,牛奶没人收,几十头牛的牧场,养一个月能亏几十万元,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只能杀了奶牛卖牛肉,及时止损。

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倒奶杀牛”

原奶市场低迷

“目前原奶市场形势不乐观。”河北一家大型现代化牧场负责人徐峰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是传统乳制品销售旺季,乳企都会提前收奶备货,市场会供需两旺,但2022年的旺季却多了几分“寒意”。

在徐峰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下游乳企销售情况不佳有关,2022年国内乳制品消费不断放缓,压力也传导到上游原奶行业,目前已经有大乳企开始限量收奶。

市场供需不旺,也让原奶价格也进一步下行。记者了解到,年中大牧场的收奶价格还能达到4.2元到4.3元/公斤,但年底的奶价已经跌至3.9元到4元/公斤。一些中小牧场的压力更大,2022年供奶合同到期后,下游乳企选择不再续签。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下半年以来,国内奶价一直在缓慢下行,近期在对宁夏奶区调研时发现,目前宁夏的奶价也已经下跌至3.8元/公斤左右,部分牧场还没有拿到新一年的供奶合同。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第四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4.12元/公斤,同比下跌4.2%。

而不断下降的奶价也让牧场经营持续承压。

2022年初开始,由于国际大宗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大幅上涨,饲料原材料成本占原料奶总成本的70%左右,这也挤压了牧场的利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此前曾提出,在饲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国内原奶价格平均需要维持在4.3元/公斤以上,才能保证基本的利润空间(8%)。

到2022年底,饲料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12月3日-12月9日,玉米平均价为2970元/吨,同比上涨8%;豆粕平均价为5370元/吨,同比增长45.5%;进口苜蓿草平均到岸价为562.7美元/吨,同比上涨43.5%。徐峰也表示,虽然目前豆粕价格比本轮高峰时下降了约1000元/吨,但其他饲料成本依然高企,此消彼长之下,牧场经营压力正在不断增长。

奶牛牧场运营商澳亚集团(02425.HK)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澳亚集团净利润为2984.2万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8004.3万美元减少62.7%,原料奶毛利率从2019年的34.3%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27.2%,并预计2022年全年的利润将同比还会有所下滑。上市首日,澳亚集团便跌破IPO发行价。

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倒奶杀牛”

多重因素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22年国内疫情多发,也给国内乳制品消费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下游乳企也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增长压力。

在此前三季度的业绩会上,伊利管理层透露,2022年三季度国内乳制品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疫情相关影响虽然好于二季度,但各地不时出现的疫情让消费信心和消费力恢复受到一些影响,而三季度伊利的业绩增速也比上半年有所放缓。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报告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01.98万吨,同比减少17.9%,进口额1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0.6%,除婴配粉和奶油产品进口量略增外,其余全部品类进口量均在下降。

近期有机构认为,2022年四季度以来由于疫情散发、终端客流量减少,消费者信心指数位于低位,四季度乳企的销售收入增速还会受到影响。

徐峰告诉记者,现阶段下游乳企已经开始将无法消化的原奶喷粉储藏,因此也没有能力消化更多的原奶。目前这样的情况下,大牧场还能勉强维持,一些中小牧场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卖掉奶牛改养肉牛,或退出市场。

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倒奶杀牛”

与此同时,本轮原奶行业供需失衡,除了受到市场消费乏力影响外,也与近年来上游奶牛养殖密集扩产有关。

江苏家慧生物科技董事长宋慧亭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国内新增奶牛头数过多,市场环境一发生改变,大乳企的自建牧场并没有太大压力,但大量中小社会牧场就面临没乳企收奶的尴尬局面。

2019年以来,国内原奶行业走出下行周期,奶价不断上涨,养牛再次开始赚钱。特别是2020年之后,疫情下国内乳制品消费呈现快速增长,也推动国内奶价不断走高,赚钱效应下,一些养殖户开始加速扩栏或新建牧场。让国际奶牛牛源一度紧缺,奶牛价格也快速上涨,甚至出现青年牛的价格达到2.3万到2.4万/头,进口之后还要饲养1-2年才能形成稳定产能,也进一步拉高了牧场的整体成本。

此前行业内曾预测,2021年和2022年,国内奶牛存栏数将从2019年的471万头增长至576万头和635万头。

宋亮告诉记者,阶段性供给过剩的情况下,2023年国内原奶价格预计还会进一步下行,而行业能否好转还要看下游乳制品消费的恢复情况。

近日举行的网易新能量乳制品行业峰会上,百度消费者指数北方区总经理赵晖预测,根据欧美和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乳制品在内的中国快销品可能在2023年的第二季度就会开始回暖,高端化的进程还会持续。

不过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如果春节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之后原奶行业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而行业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断延续着“缺奶-涨价-养牛-过剩-杀牛-缺奶”的周期性,未来仍要探索集团化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倒奶杀牛”

倒奶杀牛又要重演?

现在牛场太难了,原来收奶的不收了,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表示,这是近年来听到的最扎心的一句话!

受疫情影响,人们乳品消费水平下降,随着学生放假,学生奶供应也停滞,各乳品生产企业产量下调,库存激增,生鲜乳使用量骤减。虽然用奶量下降,但绝大多数乳企还是按《生鲜乳购销合同》约定将生鲜乳收购后再加工成奶粉储存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日前河北省每天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0000元以上,河北省的乳品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也担负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近日召开的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将经测算的交易参考价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下调到3.85元/公斤。这样的价格,对河北省绝大多数奶牛养殖场而言已没有了盈利空间,但这也是无奈之举。这成为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历史上第一次附加条件地公布交易参考价(乳企做到应收尽收、如期续签收购合同,并在困难缓解后补偿差价)。“有条件的交易参考价”,对乳企而言是希望企业能够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应收尽收不拒收,合同到期不拒签;对于牧场而言是认清形势,开源节流,提质降耗,共渡难关。

在当前形势下,有一类牧场遇到的困境较大。那就是在缺奶抢奶时期,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谁给奶价高卖给谁”,甚至单方撕毁合同,在与河北省乳企合同期内就将生鲜乳高价卖给奶贩子或外省乳企的牧场。现在奶多了,奶贩子不收了,外省乳企最先拋弃的也是这些牧场,他们一边将卖不掉的生鲜乳找工厂付高额加工费喷粉保存,一边四处求人想回到省内乳企交奶。

袁运生表示,听到电话里对方焦急恳切的诉求,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奶牛养殖场生存着几百几千头终生为我们奉献的奶牛;一个奶牛养殖场是几十名奶农赖以生活的工作岗位;一个奶牛养殖场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心血和全部所有……。一天几吨几十吨的牛奶如果卖不出去怎么办?找工厂喷粉保存要支付高额的加工费不说,将来大量的奶粉又如何处理?更主要的是这样又能维持几天?在竭尽全力为他们协调解决困难的同时,他也在思考: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奶业始终跳不出“生鲜乳少抢多拒”的怪圈?遇到产业波动时如何使产业链上下游真正做到“风险共担”?

他认为,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缺乏全产业链的规划布局。乳制品加工产业执行的是2009年制定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虽然亟待完善更新,但建乳品厂是有准入门槛的,是受控的。反观建奶牛养殖场好像没规划,只要有地有资金,谁都可以建。现代规模养殖场是重资产投资,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极易形成产业链发展失衡。比如,近年来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占比越来越高,遇到乳制品市场需求不足要减少生鲜乳使用量时,肯定优先保障企业自建牧场的收购,生鲜乳限收拒收的风险自然就转移到社会牧场。所以,建奶牛养殖场应根据乳制品加工产能合理规划审批,必要时施行配额制以尽量实现生鲜乳供需平衡。

针对眼前的行业困难,他认为,为解决乳企富余生鲜乳多、喷粉保存量过大的问题,应尽快落实“喷粉补贴”;推动实施“奶粉国家收储”政策;牛奶是民生保障物资,上游又涉及三农问题,建议政府向市民发放“牛奶消费券”以拉动乳制品消费,为乳企纾困。同时,为保障奶农利益,防止出现“倒奶杀牛”等社会事件,对于在困难时期有“拒奶、限奶、拒签合同”等行为的乳企应取消享受以上扶持政策资格并通报。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