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国家敢打梵蒂冈?

小二 十万个为什么 133

其实梵蒂冈有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梵蒂冈自称“永久中立国”,但却没有被普遍承认,假如某一天真的有战火燃烧到了梵蒂冈,任何人下手都是毫无顾忌的。

梵蒂冈占地仅有0.44平方公里,在我们的认知之中,有大量的小地方、景点、游乐场都能拿来和梵蒂冈的领土来做旗鼓相当的对比。

 

 

可是,梵蒂冈这个仅有着不到600常住人口的国家,却拥有着强大的“世界力量”,这股力量曾经逼着意大利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国家之中,有着一个“疙瘩”,让梵蒂冈成为特殊的“国中国”。

特殊的梵蒂冈,底气来自于哪里?

当一个国家的军队和武装力量仅是由130个“近卫队”士兵和110个“宪兵”组成的时候,那么就会给人一种,任何一个势力都能拿下这个国家的感觉。

而且还不是错觉。

可符合这个条件的梵蒂冈,任谁都拿不下。

以前就连意大利,自己都是这样想的。

意大利曾以国家的完整和安全为由,计划将蜷缩至罗马一角的“最后的教皇领土”完全吞并。

可这个计划一出,意大利遭到了全世界各地各种力量的“施压”,而这些力量,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基督教的忠诚信徒以及有相关的政治群体。

作为“圣城”,梵蒂冈这片领土的神圣性已经和全球十数亿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了,这也是很多基督教信徒心中的净土,即便基督教分裂成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我们常说的基督教),可其背后的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还是非常团结,还是很强大的。

 

 

虽然教皇在现代的武装力量前毫无抵抗之力,可教皇最大的力量,也根本不是来自于物理层面,当世人看到了教皇的“窘迫”,纷纷对意大利施压,意大利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保护梵蒂冈最基础的力量,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力量。

1929年,意大利不仅没有吞并梵蒂冈,而且还跟梵蒂冈签订了《拉特兰条约》,该条约证明了意大利承认梵蒂冈的存在,且认为梵蒂冈是主权国家,耳梵蒂冈是同时受到意大利的武装保护的,最重要的是,“罗马天主教”依旧是意大利的国教,仍旧受到意大利人的敬仰。

自《拉特兰条约》签订后,梵蒂冈就多了一股实际存在的保护力量,以前是需要依靠“信徒”来制造保护的外壳,签了条约后,却是有了明面上的力量作为支撑,而且根据梵蒂冈的面积和位置,意大利有义务将梵蒂冈的安全视为国家整体安全,比起很多虚伪的协议,《拉特兰条约》反而更加靠谱。

现在的梵蒂冈就是被大量吞并过后的结果。

1929年,对梵蒂冈和世界天主教徒而言,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彻底让梵蒂冈在意大利的“绑架”中得到安全的保证,也跟罗马教廷发展过来的历史一样,梵蒂冈和意大利政权组成了“合作关系”。

但1929年的历史含义,却不止那么简单,梵蒂冈看似一个只占据0.44平方公里的笑话,非天主教信徒甚至会嘲笑梵蒂冈“哗众取宠”,可梵蒂冈以前,还真的不止这么小。

 

 

关于梵蒂冈这个国名,也是1929年才修改确立的,在意大利语中,代表着“先知之地”,而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1929以前,它的名字叫做“教宗国”(教皇国)。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一直试图摆脱政治统治者的高压统治,数百年的时间都在周旋着,而最大的转机事件,就是法兰克的政治家、加洛林王朝的创造者“丕平”献土。

丕平为了“篡位”,只能向罗马教会靠拢,因为教皇的“承认”,会让丕平直接在精神层面成为这片土地新的统治者。

为什么罗马教会能够影响政治权力呢?

这得益于罗马天主教在罗马的不断扎根传播,虽然罗马的统治者一直是很提防教廷的,屡次都要打压教廷,却又不曾遏制天主教的传播,因为这是征服领土、控制思想最好的手段,所以罗马的统治者不断更换,侵略者络绎不绝,教廷在这些风波中,依然存在着。

罗马教廷在公元八世纪最强势的一次表现是就是,在公元731年,罗马教皇对“篡位者”利奥三世进行了“开除教籍”的制裁,但理由却不是因为利奥三世篡位,而是因为利奥故意制造宗教危机,让人砸毁圣像。

 

 

虽然此举没有对利奥三世进行很致命的打击,但很多和利奥三世敌对的势力借口“响应”教会,名正言顺地对利奥三世出手,而在罗马境内的普通信徒们,则是对利奥三世造成了最直接的麻烦。

而同时期的法兰克政治家看到了利奥三世的做法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法,那就是顺着教皇的意思来办。

果不其然,和教皇的合作,让丕平迅速登顶权力巅峰,丕平在公元754年,还以“献土”教皇的名义攻入意大利,直接逼着伦巴德国王投降,而后把这一块土地交给教皇统治,丕平的帮助,让教廷在756年成立了教皇国。

教皇国的成立,让天主教会变成了一种具有国家威胁性的东西,所以罗马教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在夹缝求生,罗马教廷的底线是:输了就是接触国家状态,但一定不会有危险。

而罗马教廷的最高领导者教皇在涨脸的事件,就是著名的“卡诺莎之辱”。

新登基的法兰克尼亚王朝的君主亨利四世,因为对教廷试图摆脱他们的对主教任免权力的束缚,因此展开了对教廷的挑战,可亨利四世却不知道,他的挑战让教皇格力高里七世直接使出了教廷的“大招”,开除教籍。

 

 

教皇的这个举动让亨利四世十分被动,为了应付现状,亨利四世只好“求饶”,来到卡诺莎城堡前向教皇忏悔,整整三天三夜没有离去,最后教皇出来亲吻了亨利四世的额头,才算原谅了他,这件事告一段落。

而在欧洲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所有纷争,都成为了教皇国从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一直发展到法国大革命前夕,教皇国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达到了教皇国的领土最巅峰。

真正让教皇国开始处于困境的,就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对天主教的针对意味是很明确的,因为天主教高级教士在当时的社会属于是第一等人,即便是贵族,也要仅次于他们,所以法国大革命中,教皇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土地,不断被吞并,甚至在1798,法军攻占了罗马后,直接成立罗马共和国,而教皇庇护六世则被生擒流放。

虽然过了十几年后,罗马教皇因为政治上的调和再次回归罗马,但教皇国已然名存实亡,成为了政治家再次可以掌控生死的存在。

真正让教皇国被圈在梵蒂冈城的事件是,1870年,意大利王国彻底吞并教皇国。

 

 

在1870年之前,法国在意大利的驻军让意大利不敢明目张胆地吞并教皇国,可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军队离开意大利,教皇国已经成为了待宰的羔羊,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军队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击溃了教皇国在罗马的防御,教皇庇护九世只能退到“先知之地”。

在梵蒂冈中,庇护九世对意大利强烈谴责,可这个时候的庇护九世就像被囚禁了,区别只是在于这个“监狱”大了一点,空气清新一点。

自此开始,教皇陷入了“囚徒”阶段,有人认为,其实教皇国在罗马城破的一刻,就已经灭亡了,可有人认为,教皇依然存在着,依旧拥有主权,只是卡在了意大利的包围中,如果意大利不承认,也没人可以帮助他罢了。

这片0.44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后来教皇缅怀过去伟大教皇国的可怜孤土。

梵蒂冈还有永久中立国的“保护符”

不过教皇国再怎么落魄,注定难以被灭掉,这就是因为之前所说的教皇国的底线,他可以不赢,但输了之后的结果,也并不严重。

为了与时俱进,梵蒂冈也在现代国际社会下,进行了很多改变。

 

 

梵蒂冈知道今时不同往日,就连教皇都要注册社交软件来时不时在网络上跟自己的信徒们“互动”,而在国家的主体上,梵蒂冈很积极地做出了表态,不是再像以前一样,站队某一个国家,或者是为自己积争取权力,只是为了成为更安全的状态。

比如“永久中立国”。

世界上目前被公认的“永久中立国”乃是七个:

瑞士、瑞典、奥地利、芬兰、哥斯达黎加、土库曼斯坦、爱尔兰。

这七个国家,有责任不参与进任何一场战争之中,但也有义务享受其他国家对其的“保护”,这个所谓的保护就是,一旦这些永久中立国被某国入侵,那么其他国家是需要对某国进行打击,对永久中立国进行保护。

照这个条件来看,梵蒂冈自然是成为永久中立国最好的主体,事实上,梵蒂冈也是“永久中立国”。

可因为梵蒂冈在国家主体上,并没有被世人多么重视,很多人仍然认为,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就是一个“笑话”,而天主教的信徒只关注教皇有没有安全地活着,圣殿有没有倒塌。

因此梵蒂冈的永久中立国没有被全面承认。

 

 

但不管怎么说,梵蒂冈这个永久中立的模式是存在的,加上有着意大利的“义务保护”,梵蒂冈在享受独立的国家主权的同时,又有着跟意大利相连的国家安全,再不济,当人穿过了意大利来到梵蒂冈面前的时候,梵蒂冈依旧可以用“永久中立国”来自保。

事实上,自古以来,只要教皇肯拉出大旗,就总有“信徒”来保护教皇,只是在保护之余,这些“信徒”们会不会做一些别的事情,那就是没人知道了,而教皇也懂这个道理,他和他的信徒们保持着“默契”,上千年来乐此不疲。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