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姨太太是怎么处理的?

幕后 冷知识 117

“我身为家国干部,必须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原配阿兰留下,其他6个姨太太,每人去账房领取200两黄金,重新改嫁谋出路!”1949年12月15日,范绍增突然召开家庭会议,要遣散跟随自己多年的六房姨太太。

就在其他姨太太都听从范绍增的话,拿了钱各奔东西的时候,姨太太叶少芳却要坚持从一而终。

“老爷,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离开你的!”

“我叶少芳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这辈子绝对不会再嫁给其他人!”

范绍增好言相劝:“少芳啊,现在时代不同了,我的身份你也知道,咱刚刚归了新中国,得听从组织的规定。再说了,你也不希望我在这件事上被人做文章,对吧?”

“老爷,其他的事,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可这件事,我心意已决,此生不再嫁他人,我跟定你了!你可别逼我,逼急了我,死给你看!”

这可让征战沙场的范绍增犯了难。

民国时期,像范绍增一样三妻四妾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建国以后,规定一人只能娶一个妻子,所以,原来那些姨太太的去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姨太太离开丈夫以后去了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以范绍增这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讲一讲。

 

 

01,出身地主家的侠义英雄,弃暗投明献身救国事业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促局势。

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个抗战英雄,范绍增便是其中一位。

1894年,范绍增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地主家庭。因为家庭条件较好,家里人希望他可以好好读书,学习知识。家里人给他花重金请了教书先生,相当于现在一对一的辅导学习,就是希望他将来可以考取功名,为家门增光添彩。

这如果换到别的地主家庭,或许就是一个富贵人家出身的故事。但是范绍增不同,他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却喜欢学一些拳脚功夫。

范绍增一看书就头疼头晕,打不起精神。一开始家里人还真的以为他生病了,给他请郎中,但是后来发现这些都是他装的。

无奈之下,范绍增的家人就拿着棍子盯着他学习,可就是这样,他也学不进去,气得范绍增的爷爷说:“你就是个哈儿,怎么都不开窍!”

“哈儿”在四川话中的意思是傻子,于是后来的范绍增也有个外号叫“范哈儿”。

当然他是个性情中人,不会在乎这些。

常言道,东边不亮西边亮。既然上帝为范绍增关了学习的这道门,那么也在其他地方给他开了一扇窗。

范绍增从小喜欢去茶馆里,听说书的讲那些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久而久之也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故事里的大英雄。

或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范绍增今后的道路,正如他想的那样。

成年后的范绍增先是加入了当地的袍哥组织(民国时期盛行的一种帮会组织,其他地方也叫哥老会),并且因为自己的侠义心肠在不久以后混成了当地的老大,手下小弟无一不对他信服。

再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范绍增加入了同盟会。没多久他带领的队伍被国军收编,官位一直做到第88军军长。

但当时蒋介石任命范绍增的这个军长只是一个光杆司令,手底下一个兵都没有。不过范绍增并不在意,他在外打拼多年赚钱的门路很多,自己也攒了不少钱。

于是他自掏腰包招兵买马,买各种武器,愣是自己把这个军队组建起来了。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范绍增带着自己组建的队伍与日军进行对抗。在一次战斗中,还击毙了一个日军中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战场上消灭日军高层将领,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后来,范绍增带领军队多次挫败日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长期和蒋介石打交道,范绍增也意识到国军的无能和蒋介石的个人思想。于是后来他多次在暗中帮助我军人士运送物资和药品。

“管他什么派,只要杀鬼子,都是好军人!”范绍增在心里想,自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一番接触下来,范绍增决定弃暗投明。

1949年,国军将领范绍增率兵起义,从此成为新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不过,范绍增也迎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之前的一夫多妻制。

 

 

  02,坚决落实“一夫一妻制”,遣散姨太太

作为起义的大将军,范绍增当然也要做个表率。

之前传说范绍增有40多个姨太太,实际上,范绍增有证可考的女人只有七个。

范绍增的正室妻子是陈文兰,当时陈文兰嫁给他的时候,只有16岁,而范绍增更小,只有14岁。不过,当时因为范绍增和人打架结下了梁子。对方扬言要置范绍增于死地,于是他只好逃走。

陈文兰嫁过来以后,就在范家伺候范绍增的父母,一直等到范绍增发达了以后才被接走。

后来,在范绍增的成长历程中,张绍芬、房世民、赵蕴华、何淑兰、叶少芳、何蜀熙,这六位姨太太又参与进来。

这七个女人给范绍增生育了十几个孩子,他们一起居住在位于重庆的范庄公馆。

当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范绍增的老婆和孩子们生活还是不错的。除了平常的教育经费和日常支出,范绍增的每个老婆每月还可以从他那里领200块钱的零花钱。

解放以后,一切都变了,政策下来,范绍增也犯了难。

范绍增有七个老婆,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男人谁也不舍得,但是既然范绍增投入新中国的怀抱,就要遵守新中国的规定。他只好忍痛割爱。

经过了好几个晚上的深思熟虑,范绍增最终决定留下比自己大两岁的正妻陈文兰。

于是,在起义成功以后,范绍增立刻召开了家庭会议。

他当着大家的面说:“新中国的政策,大家也都知道,必须落实一夫一妻制。我决定了,留下老大陈文兰,她现在年龄大了,以后也不好嫁人,出去也不能找到什么谋生的工作。更何况,早些年伺候了我父母那么长时间,你们都还年轻,有机会选个好人家。”

其余姨太太觉得范绍增说得很有道理,也没有反驳。

“之前我问过你们,想走的可以去香港,留下的就在这里暂时居住。何蜀熙已经带着钱去香港了,你们还有想去的吗?”

六个女人默不作声,过了一会,范绍增又说:“没有的话,剩下的人就收拾东西,来我这里领钱离开吧。”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范绍增还是有些家底的。既然不能继续照顾这些姨太太,那就给她们一大笔遣散费,也不枉夫妻一场,好聚好散。

忽然,一提到“离开”两个字,在坐的女人都哭了起来,毕竟这一走,就是永生不见了。

看着女人互相抱着哭,范绍增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安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多给你们一些钱,以后日子过得好点。走吧,走吧,祝福你们!”

姨太太们听了范绍增的话,擦了擦眼泪,互相道别。况且现在离开的话还可以拿走一大笔钱,于是几个姨太太就收拾好东西领了钱离开了。

但是范绍增其中一位姨太太叶少芳,却始终不肯离开。

她不仅表示自己要从一而终,而且坚决不会离开范绍增。

范绍增劝了好久都没用,最后怕叶少芳寻短见,就先把她安排去成都居住。范绍增心里想:“时间一长,你看不到我就想着离开了,我可不能因为你破坏组织的规矩。”

没想到这个叶少芳非常有恒心,有毅力。过了很长时间,还是坚持要留下来。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这件事情还是被组织上的有关部门知道了。出于人性化的考虑,领导认为这件事是历史留存的问题,再加上范绍增和妻子年龄大了,以后范绍增也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组织宽大处理,同意叶少芳回到范绍增的身边。

后来,叶少芳便和范绍增的妻子陈文兰一起生活。

陈文兰去世以后,叶少芳依旧陪在范绍增的身边,一直伺候到范绍增83岁去世。叶少芳成为孤家寡人也没有离开,直到离世都居住在范家。

不得不说,叶少芳应该是真心喜欢范绍增的,否则也不可能一分遣散费都不拿,也要留在他身边。

 

 

03,普通百姓实行“一夫一妻”制,结果如何?

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只是当时管的松,没有人去遵守。更何况,那时候的统治者,自己都妻妾成群,怎么做表率要求下面的人呢?

所以在当时只有这个制度,但是人们不能接受,也基本没有人愿意去遵守。

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里面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这次就严格执行了。

大部分的人都遵守规矩,只留了一个妻子在身边,剩下的姨太太全都和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好聚好散。

这些姨太太们有的改嫁,有的独自生活,总之,和原来的家庭彻底脱离了关系。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人企图蒙混过关。

他们对外宣称,这些姨太太是自己的下人,还与他们一起生活。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时间并不可能立马清除。

更何况,有的女子离开了夫家,连生存都成问题,还有的妻子是从小作为童养媳卖给夫家的。这一类人出身穷苦,也没有生存技能,如果真的离婚了,恐怕自己养活自己都难,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像范绍增这样能够给姨太太一大笔钱。

况且这些女人思想保守,就算真的要和他们离婚,他们也会寻死觅活。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遵守制度的。

但也有部分人怀着侥幸心理顶风作案,在法律颁布以后仍然娶了小妾,只是这类人的结果并没有多好。

据说,当时湖北有一个地主,怀疑小妾给自己带了绿帽子,就关起门来绑上小妾,拿着一根棍子活活把小妾打死了。

一看出了人命,有人偷偷报了案。这个地主被抓以后还嘴硬,口口声声说这个小妾是自己买来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别人管不着!

在当时他严重触犯了法律的底线,首先违背了一夫一妻制的规定,其次,故意杀人罪,所以最后他被判处死刑。

当时这个地主也被当成了反面教材进行报道,随后人们引以为戒,也就不敢娶小妾了。

几年以后,政府又颁布了一条新规定:在1950年5月1号之前的一夫多妻制,属于历史留存问题,是否离婚,要尊重女方的意愿。但是,在这个时间以后的家庭,必须要保证一夫一妻。

不得不说,政府考虑还是很周到的,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妥善改变,不至于让很多女人无家可归。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战乱时期,军官带着发妻跑去宝岛了,把姨太太留了下来,这个姨太太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

这个姨太太从小受过很好的家教,有文化有涵养,当时为了生存,不得已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后来两个人生了儿子,就再也没有生育。

归根结底还是这个姨太太瞧不起自己的丈夫。丈夫没有文化,两个人也没有共同语言。

后来丈夫去世,这个姨太太活到80多岁的时候依然很精致。虽然没有之前花枝招展的打扮,但一看就是和其他的老人不一样,本身的气质就与众不同。

她坐在那里,坐姿端正,端庄优雅,这个女人也在农村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写在最后:

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男人如果和小妾离婚的话大家都觉得正常,但是如果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留下小妾的话,法律也是不允许的,男人也会受到周围人的鄙视。

所以,回归到问题本身来说:民国时期存在的姨太太,在建国以后基本上按照规定都和丈夫离婚了。她们有的再嫁,有的单身到老。

咱们从原来的一夫多妻制,到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共同构建美好蓝图。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