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左、右、偏将军各负责什么?

小二 冷知识 187

要知道前、后、左、右以及偏将军在军中的职责,得先搞清“将军”制度的来龙去脉。

一、将军制度的起源

“将军”的称号产生于春秋时期,西汉初设置“大将军”,汉武帝时征伐四方,逐渐出现了很多有级别差异的将军名号。

西汉时,“将军”是保卫京城或外出征战的高级武官称号。

西汉前期,将军分为“征伐将军”和“中朝将军”两类。“征伐将军”是指战时临时受命封为将军,战事完了就作罢。“中朝将军”则是皇帝的亲信近臣,肩负守卫京师的职责,并作为参与军国大事的重臣辅佐皇帝决策。

 

 

也就是说,西汉前期无固定常设的将军,皆为根据需要设置。将军的称号则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上将军、骁骑将军、伏波将军等等。

其中,大将军至前、后、左、右将军为“重号将军”,为最高级武官,上将军往后则是“杂号将军”,谁尊谁卑一目了然。

大将军往往加大司马衔领尚书事,位列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也和三公相仿,其中特别尊崇的,加大司马领衔,也可以不加。

 

 

二、前、后、左、右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俗称四方将军,虽在“重号将军”之列,但地位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低,而和上卿(御史大夫往上)相仿,一旦被封为四方将军,均享受金印紫绶待遇。

前、后、左、右将军称号,最早见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二月,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出自《资治通鉴》)

可见,四方将军是因为征战需要才设立的,而其职责,则是大军出征时指挥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军队作战。日本学者大庭修所著《秦汉法制史研究》一书中也认为:“它们(前、后、左、右将军)的含义是,在大将军统率的全军中,这是表示前后左右四个方位的将军名称”。

西汉时,四方将军中的左、右将军比较常设,据《汉书》所载,共有左将军13人,右将军25人,前将军3人,后将军1人。

 

 

西汉末,战乱频繁,武职泛滥,导致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西汉前期不常设的“征伐将军”逐渐成了虚化常设的官职,二是杂号将军越来越多,名目繁杂,遍地皆将军。

大家最熟悉的汉末三国时代,刘备、吕布、张郃等担任过左将军,张飞、徐晃等担任过右将军,关羽、张辽等担任过前将军,黄忠、曹洪等担任过后将军。

三、偏将军

“偏将军”的称谓有人说先秦就有了,但《汉书》职官志未见记载此职。两汉之交,刘玄任命刘秀为“太常偏将军”,或是偏将军称号的开始。

偏将军是将军的佐官,地位不仅在重号将军之下,也在杂号将军之下,只比裨将军稍高。

偏将军的职责是啥呢?简单点讲,在军队之中,大将军负责统帅全军,有称号的将军(含重号、杂号)负责各领一军坐镇指挥,偏、裨将军是负责带领先锋部队在前冲锋陷阵的,干好了往上升迁,干不好可能一命呜呼。

 

 

汉末三国时,关羽、曹真、姜维等人都曾任过偏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真“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部于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有称号的将军均需由帝王拜授,而东汉后期以来,出于战争需要,大将军可“自置偏裨”,可见偏将军之贱、滥如此。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