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世界级的物理研究者,曾一起发表过诸多学术性论文,亦师亦友的两人却在获得诺贝尔奖这项至高荣誉之后,因署名问题停止合作,分道扬镳永久绝交。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这张照片从右起,依次是杨振宁、李政道和他们的朋友凌宁(细胞生物学家)。

1947年夏天,三个年轻小伙,开着汽车游览美国。

他们从芝加哥出发西行,到西雅图,再沿太平洋岸边南下,顺道去接凌宁的弟弟凌容。

谁能想到,这次惊险恣意的游历故事,会在65年之后变了味道。

2011年出版的《杨振宁传》提到这一次旅行。

“有一年放假,杨振宁、李政道和凌宁一起买了辆汽车,是浅绿色的雪佛兰。”

李政道直言,该叙述不真实,那车是他自己买来的,并非三人合买。

他还提出该书多有失实之处,引得舆论四起。

1946年,只有大二学历的李政道,作为芝加哥大学的试读生,却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直接被授予“校级学者”和“校级奖学金1500美元”。

不用交学费,还能拿中美双份的奖学金,妥妥是留学生中的“首富”!

拿到奖学金之后,他马上就花了八百美元买下一辆二手轿车。

那辆车,就是照片里的车。

该车的牌照和保险单都属于李政道,这点无法作假。

《杨振宁传》这样写的原因不明,但大致可以说,该书内容确有失实之处。

谈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纠葛,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两人的合作,自1948年开始,到1962年终止,断断续续14年。

他们一起去会见爱因斯坦,一起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最终却彻底决裂,此生不复往来。

在他们三合三分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李政道在离开杨振宁之后,他去了哪里,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杨振宁比李政道大4岁,他们在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求学期间虽有短暂交集,但当时并不认识。

1946年9月,李政道来到芝加哥大学,与年初入学的杨振宁相逢并迅速成为密友。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1948年下半年,李政道完成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

这篇论文由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三人共同合作,按照姓氏字头次序署名为【李-罗-杨1】

圣诞节前,费米教授突然告诉李政道,自己刚刚收到一篇要他评审的论文,这和李政道他们研究的课题大致相同。

费米要求李政道马上把已有的结果写成论文尽快投递发表。

李政道非常着急,却一时找不到两位伙伴,只好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写成了一篇短文,署上三个人的名字,寄给了《物理评论》杂志社。

虽然这篇短文最终还是比【惠-蒂】的论文晚了两个月,但三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能与两位物理大师站在一起,也是足够惊艳。

对于这件事的陈述,杨振宁另有说法。

在《杨振宁文选》中,他这样写道:

这一研究工作12月中旬基本完成。

假期开始罗森布鲁斯和我乘长途汽车去纽约市……1950年1月我回到芝加哥,费米建议我们就这个研究结果写一篇短文发表。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篇短文到底是李政道写的?还是杨振宁写的?

其实,在【蒂-惠】1950年1月1日发表的论文里,提起收到过【李-罗-杨】的论文预印本。

那么这篇论文怎么可能是杨振宁1月回到芝加哥之后才写的呢?

从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上分析,论文的撰写和杨振宁没有关系。

况且,【蒂-惠】在论文首页加了一个脚注:

在该文最终定稿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李政道、罗森布鲁斯、杨振宁给《物理评论》的快讯。

他们也讨论了与本文相同的问题。

杨振宁没有提起过【蒂-惠】的论文和论文中的脚注。

这说明他对李政道与费米教授的讨论根本不知情,又或者是刻意隐瞒。

显然,杨振宁口中该论文发表的过程并不符合事实。

李政道认为,《杨振宁文选》中,有多处严重捏造实事、刻意贬低自己的言论,这才打破了他们分手时“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约定。

这本文选,也是导致两人分歧逐步公开于世的主要原因。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两人的第二次合作是在三年后。

在此期间,李政道发表了五篇论文,都是独自署名。

杨振宁发表了六篇,其中独自署名三篇,与他人合作三篇。

从数量和质量来看,两人的事业进展不相上下。

1951年暑假,杨振宁的论文【杨11】完成,于隔年3月刊发,影响巨大。

李政道找到杨振宁,试图在【杨11】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

二人的争辩点燃了彼此思想的火花。

仅仅半年,他们就完成了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篇署名为【杨-李2】

第二篇署名为【李-杨3】

就是这两篇论文直接惊动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主动邀请二人到他的办公室去面谈。

对于这次会见,他们终身难忘。

那天,他们走进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看到《物理评论》摊开在爱因斯坦的办公桌上,旁边是写满算式的稿纸。

那是他在核对李杨论文中的计算。

那年爱因斯坦75岁,已是英雄垂暮,但他在两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星星之火。

两年后爱因斯坦过世,举世悲痛。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爱因斯坦

【杨-李2】和【李-杨3】这两篇论文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精诚合作完成的姊妹篇。

可是前一篇署名为杨李,后一篇却是李杨。

排名的原因在当时令人难以揣摩,直到多年以后李政道才给出谜底。

李政道说,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杨振宁突然发难,要求把杨振宁的名字放在李政道的前面,理由是杨振宁年长4岁。

合作的论文按照规范排名再自然不过,杨振宁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李政道很意外,但考虑到两人的朋友关系便没有表示异议,算是默许。

当然,这也只是李政道单方面的说法。

李杨两人的第二次合作很短暂,只有半年时间。

李政道解释说,杨振宁在论文排名上的无理要求,给他留下了阴影。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再次发生,他决定除非杨振宁主动提出合作,而且在排名上公平合理,否则不再合作。

当然,两人还未撕破脸皮,表面上的关系也友好如初。

1953年秋季,李政道离开高等研究院,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举家搬离普林斯顿镇。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李杨第三次牵手,是在1955年。

杨振宁到纽约访问李政道,看到李政道正在撰写论文,就跟他争辩起来。

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两人提出合作。

就是这次完美的合作,让他们将对方送达物理学界的顶点。

1957年新年伊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发布会,揭开了宇称元年的序幕,也迎来李杨学术生涯的高峰。

那一天,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世界各地媒体,无人光环和荣誉蜂拥而至。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那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两年后,李政道搬到普林斯顿镇,与杨振宁一家比邻而居。

李政道和秦惠䇹(jùn)有两个儿子,杨振宁和杜致礼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儿女年龄相仿一同上学一同游戏,相处融洽。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家

全物理学界都在羡慕李杨二人的学术环境,更期待着他们的更为丰硕的合作成果。

谁又能料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这对密友竟此分道扬镳,并且反目成仇。

这件事情,还要从一个叫做伯恩斯坦的物理学家说起。

此人不仅搞物理研究,还擅长文学,撰稿35年之久,还出版过多本传记。

1962年5月,他在人物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叙述了李政道的物理研究之路。

文中重点介绍了李杨二人的论文被诸多大师嘲笑,随即被实验证实,最终斩获诺贝尔奖的戏剧性过程。

杨振宁看到校样之后找到李政道,要求在提到获诺贝尔奖的两处地方,他的名字一定要放在前面。

在论文署名【李和杨】的后面,还要加一个注解,说明这是按姓氏字头顺序排列。

从《纽约客》最终发表的文章来看,编辑满足了杨振宁的要求。

文章开头提到诺贝尔奖的时候用了两个人的全名,次序为【杨—李】。

文章末尾提到颁奖时却用了【李—杨】。

就是这篇看起来很平常的科普作品,成了李杨二人分手的导火索。

杨振宁对两人姓名的混乱排法很不满意,甚至感觉到难堪。

杨振宁怀疑文章有些地方故意一语双关,暗指他与李政道争名。

因为作者与李政道关系密切,而且事先采访过李政道,他便认为两人是商量好来讽刺他的。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关于颁奖现场的座位,其实也有争议

科学家的成就大小自有公论,论文署名次序并不是那么要紧。

两位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因为排名次序而发生争议的,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

李杨的情形有点特殊。

李L,在英文字母表中排第十二。

杨Y,排第二十五。

两人联合署名论文总共25篇,按照惯例,两人共同合作的论文,署名应当是李在前,杨在后。

因而,除去第一篇署名排序是【杨-李】,余下24篇都是【李-杨】。

这样的论文排名次序,成了杨振宁多年的心病。

他曾多次出表达对此排名的不满,可李政道却选择视而不见。

《杨振宁文选》其中提到两人在1962年4月18日的最后一次摊牌。

那天,杨振宁谈起了两人十几年的友情和合作,让两人的情绪都非常激动。

但杨振宁没有给出他们决定分手的具体原因,只是说:

“那是一次痛快宣泄情感的经历,过后觉得畅快释然。

然而和解并没有持续下去。几个月之后我们彻底分手了。”

李政道在回忆录里,也提到那一天,并将该章节命名为《友谊的破裂》。

李政道说,那天杨振宁走进他的办公室,再次纠缠《纽约客》文章的排名问题。

杨振宁说姓名排序问题让他越来越烦恼,总是按姓氏字母次序排成“李和杨”让他很难承受。

李政道对此只回答:

“真无聊!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合作?”

此后几十年,李政道总是反反复复地强调,他不在乎排名的前后,称自己坚持【李-杨】是怕被同行嘲笑,显得非常无辜。

可他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同行和世人并不会嘲笑排名谁先谁后,只会嘲笑为争个先后而彻底决裂的人!

简单点说,他们因为这种事而分手,实在不太好看!

但也许,事情的具体真相,远不止于此。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1962年5月李杨停止合作,他们不再联合署名发表论文,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场合出现。

和他们两人关系密切的朋友们想尽办法让两人重归于好,就连吴大猷和周总理前来撮合,两人也不为所动,甚至在几十年之后,弄得个仇人见面针锋相对的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李杨二人和物理学界的朋友们

其实,李杨二人离不开彼此。

他们可以相互辩论,互相启发,有利于拓展视野,碰撞出思想火花,使得攻克难关的效率大大提高。

两位高层次的学术领袖这样长时间几乎是完全排他性的合作,在科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他们所取得的物理成就有目共睹,争论排名次序的真正含义实属没有必要。

若他们持续合作,成果或许难以估量。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生活总得继续。

两人分手后,依旧在各自的物理领域继续前进,并登上各自舞台的高峰。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先生归国,旋即迎娶28岁娇妻翁帆的重大社会新闻,让他顷刻间走进民众的视野,而李政道这个名字却渐渐淡去。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退休仪式

其实这几十年,李政道混得也不差。

他沿着开创物理学新领域的方向不断努力,直到85岁退休,都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组担任首席科学家。

1998年,李政道为纪念去世的夫人秦惠䇹,建立了“秦惠-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以支持多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䇹

同时,他将毕生的研究手稿、书信、奖章、证书、以及他的书画作品、本人收藏的书籍和中国古代文物(包括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中国书画名家赠送给他的珍贵作品),悉数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

这些资料现在收藏陈列于李政道图书馆。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李政道与杨振宁为何闹翻

上海交大的李政道图书馆

2011年11月,85岁的李政道,卸任哥伦比亚大学校教授的工作,三年后离开纽约迁往旧金山陪伴亲人。

老年独居的他惟有写字画画,纪念爱妻。

他常在海边漫步,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可形单影只,略显寥落。

前几日,杨振宁先生刚刚度过了百岁寿诞,算算李政道先生也有96岁了。

两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渐渐归于静谧,也不知道,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不能迎来那一出世纪大和解!

此刻,惟有杜甫的诗句,更适合写在结尾。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