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49中坠楼事件是指5·9成都第四十九中学生坠楼事件,2021年5月9日18时40左右,四川成都第四十九中16岁学生小林从知行楼高空坠落,后经120现场诊断,该同学已无生命体征。

5月9日——母亲节。这本该是一位母亲最幸福的日子,可对于成都的鲁女士来说,却痛彻心扉,她正读高二的儿子当天18点40许,在校坠楼而亡。

事发两个小时后,鲁女士接到学校的通知:“对方称自己在派出所,说娃娃出了点事,让我们都过去。”

鲁女士和丈夫赶到派出所,得知儿子已去世。而从校方得到的信息非常简单,再问其他都是没有回复。悲痛欲绝的鲁女士发微博质疑儿子死亡背后另有隐情,呼吁大家关注此事。

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此后,该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各种猜测,甚至谣言甚嚣尘上。

有人说,林同学在学校受到了体罚和辱骂;

有人说,他是从老师的办公室跳下去的,背后肯定有惊人的秘密;

还有人说,是一名化学老师把他推下楼的,因为他和老师的孩子争出国名额。

甚至网上还有人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画了谣言漫画:疑似老师的人拿着刀逼着孩子跳楼。

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央视也出面发声: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在事实供应上力求无懈可击,才能最大程度消弭质疑。”

终于,当地警方在现场勘测、走访调查、调阅监控、电子数据勘验等一系列深度调查后,出具《警方通报》,认定林同学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

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图源平安成华微博)

网上的谣言不攻自破,学校里也没有所谓的“争留学名额的化学老师”。画谣言漫画的人也出来道歉了。

根据警方提供的监控视频,可以得知林同学5月9日当天18时16分离开教室后,经由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篮球场,于18时24分到达学校负一层的水泵房。

在水泵房停留的12分钟里,林同学用一把美工刀多次割伤左手腕。

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18时36分,林同学离开水泵房,3分钟后到达最后的出事地点——实验楼5楼走廊。

49中坠楼事件是怎么回事,49中坠楼事件真相

18时49分,监控视频里出现林同学坠楼的身影。

至此,林同学坠楼案的过程水落石出,他是主动选择了死亡。警方给当事人家属和社会一个完整的解释。

但是,对于林同学的父母而言,这只是个开始。

在确认儿子是自己跳楼后,“他为什么会自杀”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疑问和一生的噩梦。

此前,鲁女士在微博里表达过,她想不通的是,儿子以前明明“一直都挺好的”。“晚上5时50分我才把他送到学校,高高兴兴送去的,一个小时后就出事了。”

在她眼中,儿子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周末回家时,也是有说有笑的。

但真实的林同学,真的如母亲眼中,这般无忧无虑吗?

警方通过调取林同学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他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除此之外,警方还在林同学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张写给女生的纸条,上有“最近几乎每周哭3次,上过天台,割过腕……”等内容。

而他的同班同学也透露,“他经常用刀划手臂,割手腕,经常说自己不想活了。”

从现场的监控视频来看,林同学求死之心异常坚定。

随身携带美工刀、割腕不成便改跳楼,而且从活动轨迹上看,林同学目的明确,中间并没有往复、犹豫的过程。

(图源四川日报微博)

自杀的念头由来已久,甚至已经出现自残行为,父母和老师知道吗?

孩子为何要伪装自己?为何他们的抑郁、绝望要藏在心里,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诉说,而让他们成了最后知道真相的人。

在自杀之前,他们究竟独自走过了怎样漫长而黑暗的路。

近些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多的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自杀,或是为什么会为了一点小事就轻生。

其实,大多自杀,都是蓄谋已久。当事人早被各种痛苦折磨多时,也曾试图自我释怀,但最终没能抵抗得了长久负面情绪的累计,而走上了绝路。

但身边人往往没有发现苗头,或是忽视了一些重要信息,而错过了劝慰和帮助自杀者的最好时机。

3月1日,中科院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也高达200万!

关于自杀,以及自杀干预,小婚家曾采访过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

“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林昆辉这样说道。

林昆辉是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

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顶级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01

自杀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

2012年12月,林昆辉在上海创办“希望24热线”。每当有人(媒体)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意外的偶然”“万万没想到”时,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 “No!”

他说,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统”。

何为“拉力系统” ?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不要”。这个声音就是拉力。拉力来自于个人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

由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和物组成,是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地生活着的正面力量,也是我们面临创伤时,可以安然度过的根本基础。

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

由学业不成功 、亲人疏离、失恋、失业等一切可以让人感到受挫的负向人、事和物组成。它会让人感觉低落、失望,甚至绝望,从而让人产生轻生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某天回到家里,发现心爱的蜡笔少了一支。于是她出去买,但跑了好几个文具店都没找到。回到家后,这个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杀。事情发生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林昆辉说,女孩自杀绝不是因为一支蜡笔。而是因为她的拉力系统过于弱小甚至没有,所以“买不到心爱的蜡笔”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成了导致她自杀的巨大推力。

无论年纪大小,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或者说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会决定他是否活下去。

“想死的人都会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

这个女孩选择自杀前可能想过这个问题,但答案有可能是:“我不在了,他们或许就不会操心、老吵架了。我死了,他们会更快乐。”

这个女孩的悲剧源头,一定是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或者父母爱她的方式让她很痛苦。死,似乎要比继续活下去好。

所以,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了。

林昆辉曾接到一个10岁男孩的电话,男孩说他想自杀,问到原因,这个小男孩哭着说:“叔叔,我都没时间玩。”

对成人而言,挣钱、住大房子、开豪车是快乐,但对一个小孩子而言,玩就是快乐。如果父母只让他学习,他就会痛不欲生。

我们总说“快乐童年”,但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是上各种培训班,节假日没有休息,父母大都告诉孩子“先苦后甜”。

但孩子却只在意现在是否 “甜”,不能玩乐就没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拉力系统完全崩溃,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听话的优秀孩子,最终会选择自杀。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拉力系统,从而让他在创伤事件来袭时,能抵御推力好好活下去?

02

储备足够的幸福感: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

每个人一生中都无法避免遇到负向事件,痛苦与生俱来会伴随每个人。怎么办?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更强大完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

林昆辉说:“幸福感不能稀释掉痛苦,痛苦就在那里。但是更多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承受更大的痛苦,从而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

不管怎么难过,林昆辉一回到家,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了。

“回家一看到老婆和妈妈,心情就豁然开朗了。家人是我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来源,让我把痛苦放在一边。”

他活到60岁,一直在不断储备幸福感,而给予他幸福的,都是家人。小时候是父母,长大后是恋人,结婚后是妻子和孩子。

现在大学生自杀率也很高,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在于弃他而去的恋人,或是无情的骗子,也不是因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从小到大,他没有积累足够的幸福感即“拉力系统”。

所以,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是如何放下痛苦和抵抗挫折,而是如何好好活着的生命教育。

好好活着,就是协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衡量人情、友情、爱情、亲情的幸福感,维护好坚固的“拉力系统”。

对小孩来说,让他们在该玩的时候尽情地玩乐;对于成年的孩子,让他们努力地做自己,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有任何困难都找父母。

人情、友情、爱情和亲情这四种情感“拉力系统”,哪个缺少就给予相应的训练。而这其中,父母就是最可靠的感情拉力。

“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想起父母。”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不会去死,而心中如果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要让孩子明白,生命不是只为自己活,而是要爱别人。”

03

“六变三托”“三规六禁”:

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挽留

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其实都有“六变三托”,即6种巨大的改变和3种托付的征兆。

“六变”是指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

  • 性情改变:原来腼腆羞涩的人变得飞扬跋扈,原来阳光开朗的人变得孤独和害羞;
  • 行为改变: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没有愧疚感;
  • 花钱改变:无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钱都花光光。用钱来交代和这个世界和某些人的关系。
  • 言语改变:总是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寻找自己活下来的理由,找不到就觉得自己该死;找死的理由,死亡的价值、仪式、费用和程序;怎么死?询问自杀的方法;动不动会提到“死”字,稍不如意就说“干脆死了算了”。
  • 身体改变: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
  • 环境改变:天灾人祸,家毁人亡,越坚强的人越有自杀的危险。因为坚强,他们得到的关心、在乎、支持的几率就更小,“拉力系统”渐渐匮乏,敌不过“推力系统”而走向极端。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

  • 托人:突然向亲友嘱咐、要求或委托,加强对某人的照顾;
  • 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执行或完成;
  • 托物:突然打包身边重要物品、玩物或宠物,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或保护。

如果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采取过自杀行为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三规六禁”。

“三规”是指“陪、听、说”。

  • “陪”:温柔体贴、和颜悦色、展露感情地陪伴,表达关爱,照顾起居生活,“陪”是如影随形地陪同,上楼跟后面,下楼挡前面,决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
  • “听”:原则是只听不说,不说是指不对当事人提问,而随时要准备好听当事人说话,对方一有说话的征兆,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对方并做倾听状。千万不要边听边回嘴,问东问西,尤其是问原因;
  • “说”则是指如当事人长时间(整天)不说话,陪同者才可对他说话,但不是提问;不问他为什么想自杀,而是通过告知家中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来重建当事人以及家庭与实体生活现象的“连接”,重建其“拉力系统”。

“六禁”:不要劝善,诉说人生有多美好;不要规过,要求别再做错事;不要哀求,责怪当事人让你伤心哭泣、生病;不要责骂,生气辱骂责备当事人;不要抱怨,责怪当事人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与困扰;不要质问,逼问事件发生的原委。

林昆辉说,有些人看到网络直播自杀案例,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暗示。如果感到不适,应该马上求助。

首先,找人陪伴,找喜欢和在乎自己的人聊天共事;其次,积极地看一些正面励志类的书籍、听交响乐。

如果自己仍然无法排解,可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媒体大篇幅地报道自杀事件本身,过度揣测责任归因,也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比较和跟随,从而引导自杀”。

林昆辉说,当媒体用多少版面报道自杀事件,就应以同样多的版面来进行危机干预、防治知识的普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从不如意、不快乐、不幸福以至痛苦,生命就这样从生向死。

但是,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珍贵。

所以,爱自己的同时也爱身边的人,彼此相信和陪伴而不是指责、伤害甚至相看两厌,从而建立坚不可摧的“拉力系统”,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责任和意义,也是最好的危机干预和预防自杀的方法!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