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解释)

《天时地利人和》是孟子写的一篇文章。意思是在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孟子新读:“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适宜的季节、天气状况,或曰时机。地利,指有利的地形、稳固的城池。人和,指众人一心,紧密团结。

孟子下此断语之后,举例说明:有一座城,每边长三里,外城七里,包围起来攻打,一定有好时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假如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战事一来便弃城逃走,这是占地利不如有人和。

孟子又由此引申,紧接着议论:限制人民不必用划定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必凭兵革的坚利。合乎正道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背离正道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最后,连亲戚都要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最后,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用天下归顺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胜负形势一目了然。所以,圣主仁君除非不用战争,一用战争,必获胜利。

学者指出,战国时代的三里之城一般是五里之郭,不会有七里之郭。那时的“里”比今之“市里”要短,三里之城是座小城。

另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一定由孟子发明,很可能在当时已是成语。战国中期军事家尉缭著兵书《尉缭子》,其武威篇即有:“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但是,名言流传于后世,主要是靠《孟子》,则毫无疑问。历代军事家们皆遵奉这一思想原则,运筹帷幄,掌控战争。

显而易见,孟子虽讲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但主要是强调人和,如上引尉缭言“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天时、地利都很重要,有时亦起决定性作用,但宏观分析问题,人和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孟子虽由战争谈起,但重点却不是战争,而是治国,是实行王道和仁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名言流传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其意义一如既往。无数历史实践反复证明,这一名言是世间根本性的真理。所以,人们在多种场合、多个话题中频繁引用,也就自然而然了。(白子超)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