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是什么意思,刘禅(安乐公)刘协(山阳公)?

古代的“公”,是爵位的一种。

在中国历史上,周天子就曾经封了不少公爵,像鲁国的国君、也就是周公旦的后代就是公爵。而周成王的姥爷太公望(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的后代则被封为了齐侯,比公爵低一个档次。像后来的秦国,不过伯爵而已;楚国则更低,只是子爵!这就是为何一些史籍中称呼秦国的国君为秦伯、楚国的国君为楚子的原因所在。

 

古代的公是什么意思,刘禅(安乐公)刘协(山阳公)?
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日渐式微,诸侯们僭越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到了战国后期,周天子彻底沦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诸侯们连曾经地位最崇高的公爵都看不上眼了,列国纷纷“相王”,将自己置于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的位置上。再后来,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索性连王都看不上眼了,拉上齐湣王田地一起、互尊为帝,秦昭襄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周天子曾经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也彻底沦为了“地摊货”……

秦灭六国之后,彻底抛弃了周天子的那一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国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封爵全凭军功,没有军功、宗室也不得封爵!在“二十等军功爵”中,彻侯等级最高、其次为关内侯……再后来,汉承秦制,沿用了秦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彻侯依然是最高爵位,没有公爵。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为避其帝讳,彻侯改称通侯、亦被称作列侯。但汉王朝在列侯之上又增设了王这一级,在汉高祖刘邦“刑白马盟天下”之后,王只授予刘姓子弟,异姓不再封王。王以下就是列侯,依然没有公。

直到西汉末年,王莽在即将篡位之前,给自己安上了一个“安汉公”的名头,公才又一次出现。若说这个时候的公是爵位,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就王莽一个人而已、而且他已经把皇帝玩弄于鼓掌了,爵位不爵位的,还有意义吗?其实,个人认为,这里面更多地还是王莽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称王?老刘家已经一大堆了,不值钱!所以,王莽搞出来一个“安汉公”,以示其地位尊贵、与众不同。这里的公,更像是一种尊称、而非爵位,其地位实际上远在老刘家的诸侯王之上。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怎么看公怎么不顺眼!在短暂给儿子封了下公、过渡一下之后,便取消了公这一名号。自此,汉王朝再无公这个名号,诸侯王之下仍然是列侯。但东汉又将列侯进行了细分,根据食邑大小、分为了县侯、乡侯、亭侯。比如东汉末年吕布受封的温侯,就是县侯;而关羽受封的汉寿亭侯,则是亭侯。虽食邑大小不同、地位不同,但都属于列侯。直到东汉末年,权臣曹操才有一次将公这个名号搬了出来,强迫汉献帝刘协封其为魏公、加九锡。不过,到这个时候,公依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爵位,曹操的魏公大体与王莽当年的安汉公类似,主要还是为了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是为篡位“侦测”风向。

不久之后,曹操进位魏王,公再一次被弃用。后来,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袭封了魏王,继而逼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当起了皇帝。同时,当上皇帝的曹丕将汉献帝刘协封为了山阳公,以山阳郡为其封国。在山阳国内,刘协可行汉正朔、奉祀汉宗庙,对魏不称臣、魏则待之以宾礼,此即所谓“二王三恪之礼”。但直到这个时候,公依然不算一级真正意义上的爵位,他只是曹丕给汉献帝刘协的“荣誉称号”而已,其名义上的地位甚至要排在诸侯王之上。所以,将刘协称作山阳郡公其实并不准确,他就叫山阳公,只不过封国为山阳郡而已。

 

古代的公是什么意思,刘禅(安乐公)刘协(山阳公)?
魏咸熙元年,在权臣司马昭的主持下,重新指定了一套新的爵位系统,称作“五等爵”。将爵位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共计十级,以郡公为最高等级。自此,公才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爵位。第一位、也是彼时唯一一位受封郡公的大臣,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叔达!也就是司马昭那位一直坚持要做“大魏忠臣”的叔叔。

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大致也是在这一时期,所以在降魏之后,司马昭以曹魏的名义、用新的“五等爵”给刘禅封了一个爵位,叫做安乐县公。也就是说,魏文帝曹丕给汉献帝刘协的山阳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爵位,带有一定“二王三恪”的旧礼在其中;而司马昭给刘禅的安乐县公,则是完全意义上、授予臣下的爵位!或者再说直白一些,曹丕承认刘协是“退位皇帝”、但司马昭压根儿就不承认刘禅曾经是“皇帝”!这也是山阳公与安乐县公最大的区别。当然,后来刘协的后代的确成为了山阳郡公并一直传承到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版权声明:木鱼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ptswitchtang@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